【题目】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参观了省农科院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中由农作物、杂草、虫、鸡、牛、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在该食物网中,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2)在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______属于生产者,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______关系。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属于______。
(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____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效率,又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_____。
【答案】7 人 有机物 杂草、农作物 竞争 分解者 多级 利用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图中食物链有:杂草→虫→鸡→人、杂草→鸡→人、杂草→牛→人、农作物→虫→鸡→人、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农作物→牛→人,因此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7条食物链,其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人。在该食物网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2)在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杂草、农作物都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杂草、农作物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竞争关系。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属于分解者。
(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又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制造有机物,在满足植物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甲是花生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标号②细胞中有而①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________。
(2)在乙图中,一天内花生幼苗有机物含量最少的点是________(填字母),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点是________(填字母)。
(3)为了进一步探究花生幼苗的生理活动,兴趣小组设计了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如下: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________移动。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甲,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________,原因是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式子表示的是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请回答:
(1)植物呼吸作用主要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中进行,一般情况下,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更________(强或弱)。
(2)式子中的有机物(储存玢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作用制造的,此作用在植物细胞内的________进行的。
(3)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灾时排水,主要目的是保证植物________部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冰箱内贮藏水果,主要目的是________(增强或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微生物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对有关微生物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利用醋酸菌酿醋 B. 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D. 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中大静脉受损失血时,正确的急救措施是( )。
A. 在近心端止血 B. 在远心端结扎
C. 两端同时结扎 D. 结扎向该部位输送血液的大动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