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发酵是生物技术中最早发展和应用的食品加工技术之一.许多传统食品的制作都利用了发酵技术.如图表示发面时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此图说明食品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
B.发面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30-45℃
C.据图可知,高于65℃的环境中,酵母菌难以存活
D.据图可推测,在发面过程中,一定不会产生酒精

分析 如图表示的是利用酵母菌发面时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从0℃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渐升高,37℃左右时二氧化碳产生量最高,后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级减少,60℃以后酵母菌停止活动.据此解答.

解答 解:A、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酵母菌发面时的最佳温度是37℃左右,A正确;
B、从0℃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渐升高,37℃左右时二氧化碳产生量最高,后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级减少,60℃以后酵母菌停止活动,故发面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30-45℃,B正确;
C、通过图示可以看60℃的环境中酵母菌还能存活,但活动量很低,C正确;
D、发面过程中如果密封,当氧气量耗尽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也会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解答此题要学生掌握酵母菌发酵的原理以及识图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可能是因为食物中缺少什么导致?(  )
A.维生素D或者含钙的无机盐B.维生素C或者含钙的无机盐
C.维生素B1或者含碘的无机盐D.维生素A或者含碘的无机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请回答:
(1)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2)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病原体.
(3)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下列情形会传播艾滋病的是C和E.

(4)每个适龄儿童都要进行预防接种,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所做的诗词里还蕴含不少生物学现象和规律.下列对相关诗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是水分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的发育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雌蛙鸣叫吸引雄蛙来抱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农业生产上常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或抑制植物的某些生物活动.下列各项措施与要达到的目的,不相对应的是(  )
A.雨后农田内及时排水--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夜间给温室植物通风--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C.白天在大棚内适当增施气肥(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阴雨天移栽植物,将去掉移栽植物的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生物的特征将生物分类
B.当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苔藓植物会越来越少
C.生物学家为了将生物进行分类,把他们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品种等不同的等级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应用,错误的是(  )
A.污水处理厂利用细菌来净化生活污水或工厂废水
B.制作酸奶时,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C.制作泡菜的坛子要加盖,并加水密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D.采用冷藏法保存食物的原理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为蔬菜大棚内一天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一天当中有机物积累最少的时间是(  )
A.0点B.6点C.12点D.18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鸡蛋的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煮熟去壳后我们常说它是一个“小眼睛”,这其实是鸡蛋的(  )
A.细胞核B.卵细胞C.卵白D.胚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