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损害.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一: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步骤二: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在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小鼠是甲.
(3)步骤一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避免小鼠自身产生胰岛素的干扰或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4)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5)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C.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6)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
(7)对于正常人来说,饱食状态与饥饿状态相比较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多.

分析 (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进入消化道后会在胃内被初步消化,从而失去疗效,在小肠内会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3)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解:(1)根据提出的问题: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作出假设: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本实验的变量为注射胰岛素,所以给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与甲鼠作对照.乙鼠为实验组,甲鼠为对照组.
(3)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4)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5)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重做实验.
(6)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探究胰岛素对小鼠的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小鼠数量不能太少,应多用几只小鼠,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
(7)饱食状态时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因此“与饥饿状态下相比较”,饱食状态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多.
故答案为:(1)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甲鼠   
(3)避免小鼠自身产生胰岛素的干扰或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5)C
(6)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   
(7)多

点评 注意:由于胰岛素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口服胰岛素,会在人体的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最终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不到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疾病中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
①佝偻病②贫血症③糖尿病④呆小症⑤夜盲症⑥巨人症.
A.③④⑥B.②⑤⑥C.①②⑤D.①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青蛙与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相同点是(  )
①将卵产在水中  ②有性生殖  ③变态发育  ④经过蛹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B.蜜蜂是一类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可通过跳圆形舞来传递信息
C.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主要是后天学习而来的,跟遗传物质无关
D.人体的运动是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生活中的植物种类很多.如果将紫菜、蕨菜、葫芦藓分为一类,而将向日葵、高梁、油松分为一类,则分类依据是是否能产生种子.其中上述植物中能产生种子,但没有果皮包被的是油松,没有根、茎、叶的是紫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从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的原因是(  )
A.表层含氧量高,草履虫比较集中B.表层营养丰富
C.草履虫有趋光性,分布在表层D.草履虫身体轻,漂浮在表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能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且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诗说的鸟正处于(  )
A.求偶期B.孵卵期C.筑巢期D.育雏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科普阅读题
1897年,人们发现了志贺氏菌,又称痢疾杆菌.感染这类细菌后,常导致水样便、急性腹痛、发烧等.志贺氏菌每年引起大约1.63亿人患严重痢疾,并夺走超过100万人的生命,可谓是臭名昭著!
众所周知,抗生素是人们对抗这些恶魔的有力武器.但因为这些武器被滥用,许多细菌出现了耐药性,其中一些细菌甚至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成为“超级细菌”.人们如何抵抗愈发猖獗的耐药菌呢?
在自然界中,生存着一种噬菌蛭弧菌(下面简称蛭弧菌),它以其他种类的细菌为食.“捕食”的对象正是多种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其“捕食”过程见图.

目前,人类没有发现与蛭弧菌相关的疾病报道.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以菌治菌”的设想,即利用蛭弧菌去抗击病原菌的感染.但蛭弧菌本身也是一种细菌,动物的免疫系统如果发现它们,会怎样对待这些“友军”?
科学家用斑马鱼做了研究.在预实验中,将蛭弧菌注射进斑马鱼的后脑,24小时后,这些斑马鱼全部存活,而且后脑内的蛭弧菌数量逐渐减少.这样来看,蛭弧菌和斑马鱼短期内的“和谐共存”是可以达到的.
接下来,研究者开始了“以菌治菌”环节.他们先向一群斑马鱼的后脑接种了致死剂量的志贺氏菌,然后对其中的部分斑马鱼再注射蛭弧菌.研究者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注射了蛭弧菌的斑马鱼后脑内志贺氏菌大量减少,72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也更高.
在此过程中,斑马鱼的免疫系统也没闲着:白细胞探测到蛭弧菌后,它们会聚集到注射部位将蛭弧菌吞噬.这看起来是“恩将仇报”,但免疫系统其实也是在尽忠职守.随后,研究者利用药物削弱了斑马鱼的免疫系统,再用志贺氏菌感染它们.这时,尽管蛭弧菌依然神勇,斑马鱼的存活率却明显下降,这说明免疫系统并不只是在拖蛭弧菌的后腿.
至此,研究者认为,在抗击志贺氏菌感染时,蛭弧菌和斑马鱼免疫系统能巧妙地“配合”:蛭弧菌对志贺氏菌的“捕食”开始得非常迅速,能够在感染初期控制住志贺氏菌繁殖的势头,帮免疫系统减轻应对的压力.而等到大批白细胞赶来时,蛭弧菌已经饱餐过一顿,收拾志贺氏菌余孽的工作,免疫系统自己也能完成好.
在耐药菌问题愈发严峻的当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新的应对手段.前景越令人期待,研究者的推进工作也越要细致周密.蛭弧菌能不能真正作为“活的抗菌药”加入人类与病原菌的战争当中,我们将继续关注.
(1)志贺氏菌是引起痢疾的病原体,能破坏人体大肠内表面的上皮细胞,影响大肠对水分的吸收,引起水样便.
(2)蛭弧菌的“捕食”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识别→吸附→侵入→利用宿主细胞的内容物生长→增殖→裂解宿主细胞.由此可见,蛭弧菌的生活方式为寄生.
(3)进入斑马鱼体内的蛭弧菌和志贺氏菌,能够被白细胞吞噬.在人体内,类似的免疫方式属于B和D.(选填下列字母)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第一道防线      D.第二道防线
(4)文章中提到了多个实验,见表.其中能表明在抗击志贺氏菌感染时,蛭弧菌和斑马鱼免疫系统巧妙“配合”的实验组合是2、3、4.(选填表中的数字)
实验1234
处理
方法
免疫系统正常;注射蛭弧菌免疫系统正常;注射大量志贺氏菌免疫系统正常;先注射大量志贺氏菌再注射蛭弧菌免疫系统异常;先注射大量志贺氏菌再注射蛭弧菌
结果斑马鱼全部存活斑马鱼存活率很低志贺氏菌大量减少,斑马鱼存活率高斑马鱼存活率低
(5)关于能否将蛭弧菌制成药物替代抗生素,应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选填下列字母)
A.根据斑马鱼的实验结果,说明蛭弧菌一定能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
B.蛭弧菌对其他病原菌的杀伤能力还有待验证
C.如何避免大量蛭弧菌杀死有益的共生菌群,还需进一步研究
D.“以菌治菌”属于生物防治,不会让志贺氏菌产生耐药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