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下面图一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图中A、B、C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二是该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三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过程C进行时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③]叶脉中的导管运输而来的.
(2)图一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⑥]气孔进或出植物体的.
(3)图一所示植物在结果实时,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该图一中的过程[B]蒸腾作用.
(4)图三中的生理过程[①]相当于图一中的过程[A]呼吸作用,该过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三中,将有机物完全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是戊.

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图一中,A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B释放水蒸气,因此表示蒸腾作用;C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图二中,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叶脉、④海绵组织、⑤下表皮、⑥气孔;图三中,甲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分解者.

解答 解:(1)图一中的过程C光合作用进行时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③]叶脉中的导管运输而来的.
(2)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图一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⑥]气孔进或出植物体的.
(3)蒸腾作用散失绝大部分的水分,因此图一所示植物在结果实时,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该图一中的过程[B]蒸腾作用.
(4)图三中的生理过程[①]相当于图一中的过程[A]呼吸作用,该过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三中,甲乙丙丁都能被戊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将有机物完全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是戊.
故答案为:(1)③;叶脉
(2)⑥;气孔
(3)B;蒸腾作用
(4)A;呼吸作用;戊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特点、叶片的结构以及正确识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将柿子放在清水中易脱涩,有人说放在盐水中更易涩,现在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你认为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动物中不具有保护色的是(  )
A.青蛙B.蝗虫C.鲫鱼D.金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克隆技术有多种用途,但不能(  )
A.用于拯救濒危动物B.繁殖家畜中的优良个体
C.改变动物的基因组成D.有选择地拯救某一性别的家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等.(任写一项)
(2)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与植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
(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碳元素是蛋白质、脂类及其他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循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公园里种了很多的绿色植物,让游人顿觉空气湿润而清新,这是由于植物体的(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蛾碟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  )
A.性内激素B.性外激素C.生长激素D.蜕皮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是蝗虫结构图,请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A)头部、(B)胸部、(C)腹部.
(2)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它的体色通常是绿色,有利于蝗虫的防御敌害和个体生存及种族延续.
(3)体表的外骨骼的作用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的器官.
(4)蝗虫共有3对足,其中适于跳跃的是发达的[③](填“①”或“②”或“③”).
(5)昆虫的翅共2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人工呼吸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