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在血液的成分中,白细胞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判断对错)

分析 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解答 解: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小板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小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的数据如表.
试管与灯泡距离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
1060
2025
30X
405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越多,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也说明这种作用与光照本身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2)气泡的成分是氧气,表中数据X的值应介于25与5之间.
(3)如果将试管放在黑暗中,则观察不到上述结果,说明在黑暗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人的生长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资料分析
材料一:2015年4月25日14:11,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8583人死亡,超过10万人受伤,中国西藏,印度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为了防止地震后出现疫情,地震救灾的重点转向了卫生防疫,据有关资料显示,与灾害相关的传染病发生率较高,发病病种包括甲肝、戊肝、麻疹、狂犬病、痢疾、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等.
材料二:尼泊尔震灾发生之后,在政府的组织和救援者的帮助下,当地灾民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①保护水源 ②食物煮熟后食用 ③消灭蚊虫 ④对患病者及时隔离治疗等.
材料三:尼泊尔抗震救灾指挥部还给重点区域内的儿童,小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集中接种甲肝、乙脑疫苗,或口服霍乱疫苗等.
根据资料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传染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其中甲肝、痢疾等消化系统传染病通过饮食传播.
(2)材料二中提到的防疫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有④;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①②③(均填序号).
(3)材料三中提到的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金山旅游区”生态环境优越,宜居宜游,构成当地生态系统的是景区中所有的(  )
A.花草树木,飞禽走兽B.庙宇楼阁,亭台场馆
C.生物和无机环境D.游客和当地居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表是几位同学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记录,请根据表中信息填写有关内容
试管编号加入物质处理方法检验方法现象
1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分钟,搅拌滴加碘液
22毫升清水+淀粉糊37℃,10分钟,搅拌滴加碘液
3+淀粉糊0℃,10分钟,搅拌滴加碘液
4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分钟,搅拌滴加碘液
(1)若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变蓝的是2号试管中的物质.
(2)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物质是2毫升唾液;3号试管变蓝了,由此得出结论: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
(3)4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你能推测少量淀粉未被消化的可能原因吗?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4)该实验说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水草丰茂,蛙鸣声声的情景.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  )
①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②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③先长出外鳃;④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判断题

20.无论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它们的种子中都有胚.√.(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