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动物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下列哪项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
A.尝试与错误B.尝试C.错误D.成功

分析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 解: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动物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历尝试与错误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如蚯蚓走迷宫、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
故选:A

点评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种子中的胚,是由(  )发育而来的.
A.卵细胞B.子房C.受精卵D.胚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我们从婴儿长成青少年,这与细胞的哪些变化有关(  )
A.细胞生长B.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C.细胞分化D.细胞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如果鱼缸长期不换水,水就会变成绿色,这主要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所形成的.这种植物不结种子,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甲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原有的有机物转运和消耗.
(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实验变量为光. 
(3)乙图中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B.
(4)脱色后叶片上滴加碘液,变蓝的是图甲叶片中未遮光部分,说明该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5)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判断题

17.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可以遗传的.×(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哪一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
A.蚯蚓和麻雀B.鲨鱼和鸵鸟C.海蜇和田螺D.河蚌和乌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在设计对照实验的同时还应设计(  )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模拟实验D.独立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营养学家指出,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比应为(  )
A.3:3:4B.3:4:3C.4:3:3D.4: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