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如细胞分裂、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电鳗放电、萤火虫发光等,其活动的能量来源于(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消化吸收 D.蒸腾作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______。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比,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②_______、③_______、和④________。除此之外,植物细胞一般还具有①_______、⑤________、和 ⑥_________(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填结构名称)
(4)吸烟有害健康,原因是烟草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尼古丁),这种物质主要存在于烟草细胞的___________中。(填结构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上图,得出你的观点: ________。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________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________(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________。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________。
(4)为了响应“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号召,你是怎么做的?(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条即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将甲瓶的瓶颈打破,瓶口竖直向上,乙瓶保持S形的鹅颈,一天后发现甲瓶肉汤腐败变质,乙瓶无明显变化。本实验的变量是 ( )
A. 瓶中有无氧气 B. 放置时间的长短
C. 瓶中有无微生物 D. 烧瓶容量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水稻叶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4条,它的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沿着花粉管移动的细胞(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 )
A. 36条、24条 B. 12条、12条 C. 48条、24条 D. 24条、12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的卷舌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卷舌是显性,用“R”表示,不卷舌是隐性,用“r”表示.如果一对夫妇,父亲能卷舌,母亲不能卷舌,他们生下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中父亲的基因组成为 ______ ,母亲的基因组成为 ______ .
(2)图中①、②、③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3)图中④号个体的性状是 ______ (选填“能卷舌”或“不能卷舌”).④号个体的基因组成为RR的可能性为 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激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通过导管排放到血液中
B. 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C. 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D.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引发糖尿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_____,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_____.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来了_____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_,即抗药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年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_____重新适应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