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玉米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图表示玉米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
(1)A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l-B4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则a过程_____。
(2)根据各种细胞的形态可以推测,B3属于____组织,此组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C表示我们食用的玉米粒,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全市各托幼机构及学校已发生了多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由于近年诺如病毒出现变异,人们对新的毒株较为易感。诺如病毒主要感染小肠,引起糖类和脂类吸收障碍,导致肠腔渗透压升高,体液进入肠腔,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因而出现呕吐和腹泻。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诺如病毒由蛋白质和RNA构成,其发生变异的结构是_____。
(2)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来看,感染诺如病毒的同学属于________。在其感染诺如病毒的过程中,若化验血液,数量会明显增加的血细胞是________。
(3)图为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根据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写出一条预防诺如病毒的措施_________
(4)小肠是________的主要器官,感染诺如病毒后因小肠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糖类和脂类吸收障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果蝇分布广、易饲养、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染色体数目少,有眼色、翅型、体色等多种性状,是遗传学的模式生物。遗传学家摩尔根以此为实验材料,揭示出了遗传学重要定律。请分析回答:
(1)1910年5月,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这种现象在生物学称做_____。
(2)果蝇体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请写出这只白眼雄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_____。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一对长翅果蝇交配后产下的子代果蝇性状及数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果蝇长翅和残翅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
②亲代果蝇的基因组成是_____,子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_____。
③亲代的基因通过_____作为“桥梁”传递给子代。
(4)有人做过这样 的实验:长翅果蝇的幼虫在25℃环境下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37℃环境下,部分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唾液、胃液、肠液 B. 肠液、胰液 C. 胰液、肠液、胆汁 D. 胃液、胆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农业嘉年华展馆内展示了居室不同空间的绿化方式和植物搭配方案。如图所示,它们的优势在于既可以种植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又可以养花,美化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居室墙壁上立体种植的植物吸收二气化碳,通过_____作用释放氧气,更新居室空气。栽培植物时常用疏松、透气的基质来代替土壤,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而且有利于植物根部进行_____作用。
(2)如图中挂壁多肉植物的图片所示:由于植物细胞结构中_____里含有的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使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叶片颜色不同。
(3)多肉植物一般耐旱,在给其叶面喷水时,常常看到有水珠挂在叶片表面,而没有渗进叶片内,其原因是_____。
A.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水分不易进入
B.气孔没有开放
C.表皮细胞外有不透水的角质层
D.水分太多,已吸收饱和
(4)有人认为居室内立体种植的植物越多越好,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观察下面几种动物,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动物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填字母);属于变态发育的是_____(填字母)。
(2)D是一种农业害虫消灭的最佳时期是_____期,D与C相比较在发育时少了_____期。
(3)B类群体中有些种类具有迁徒行为,从动物的获得途径上看这属于_____行为,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所决定的。
(4)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E类和B类都具有减少运阻力的体形,即它的身体呈_____,E类在水中游泳时,_____为游泳提供动力。
(5)F类动物所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_____,是对陆地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