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今年5月12日是第8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某中学在这一天组织学生进行了火灾逃生演习,同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防灾急救包”.包内装有矿泉水、饼干、急救药品等.在逃生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请分析回答.
(1)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迅速逃生.因为由声波引起的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的信息,刺激了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并最终产生了听觉.同学们看见老师,是因为光线主要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并最终形成了视觉.大家快速奔跑时,呼吸加深加快,吸气时,膈肌收缩使膈的顶部下降,吸入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血液.
(2)火灾发生时,很多物质因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它进入人的血液,通
过肺静脉进入心脏,会导致人体中毒.心脏工作过程中,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心脏内瓣膜的开关状态是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假如有人大面积烧伤,伤口有许多体液渗出,需要输血,最好输入同型血.健康成年人一次损失血量最多不超过400毫升,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3)“防灾急救包”中的饼干能为人体提供含淀粉较多的营养物质,被救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细胞的修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为了防止灾区传染病的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治疗流感患者,这分别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分析 (1)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2)煤气中毒的原理: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因此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种,只要采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措施,就能有效的预防传染病.

解答 解:(1)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能够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人内耳的耳蜗内.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吸气时,膈肌收缩使膈的顶部下降.
(2)”火灾发生时,很多物质因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这种气体会导致人体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内,会通过肺静脉(血管)进入心脏.心脏工作过程中,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血液中的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因此少量出血后能自动凝固止血;如果是大量出血,则需要止血和输血,止血一般用纱布绷带条或木板、手指压迫止血,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且要慢慢地输,防止出现凝集反应.
(3)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如馍片中主要含淀粉等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是主要的供能物质;瘦肉、奶类、蛋类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更新有重要作用.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止灾区传染病的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进行大面积消毒,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及时治疗流感患者,属于 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耳蜗;晶状体;收缩;
(2)肺静脉;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 同型血;400毫升;
(3)淀粉;蛋白质;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为人体提供主要能量、储备能量的物质,生长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分别是(  )
A.脂肪糖类蛋白质B.糖类脂肪蛋白质C.蛋白质糖类脂肪D.脂肪糖类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人们常常给一些移栽的大树“打针输液”,输入的营养液成分主要包括(  )
A.蛋白质B.水和无机盐C.葡萄糖D.脂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如甲图所示,在植物开花之后,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2)根部吸收的水分必须由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运输到叶片,其中的一少部分在乙图所示的[⑨]细胞中被吸收作为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他绝大部分通过乙图中的[⑦]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3)生长在路边的植物,叶片上经常蒙有一层尘土,下列生命活动中会受到影响的是A、B、C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亮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时,看到的菠菜叶片橫切面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菠菜叶肉细胞中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丙为菠菜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小亮在制作菠菜叶片的临时切片时,一是把叶片平展在载玻片上,二是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三是将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四是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展放在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吸去多余的水分.
(2)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中属于保护组织的是①④(填标号).
(3)图乙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其进行的场所是图丙中的[2]叶绿体,在图甲中,该结构主要分布在②叶肉细胞中.
(4)图乙中b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图丙中的[7]线粒体,b过程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成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要释放能量,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为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某校学生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容器连接成一个连通器,并将甲容器连接到A瓶,并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将乙容器连接到B瓶,不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实验时通过图中1处(打开1处阀门)向甲容器吹气,甲容器中的水流入乙容器,使乙容器内的水位高于甲容器内的水位,甲容器内便储存有一定量呼出的气体.当打开2处的阀门,乙容器内的水便流回甲容器,从而把甲容器内呼出的气体挤入A瓶内的澄清石灰水中,并使新鲜的空气经过B瓶内的澄清石灰水后,吸入乙容器.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实验中A、B两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经过A、B两瓶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相等(都等于由乙容器流回到甲容器的水的体积),保证了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余的条件都应相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3)预测结果:若A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比B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先(选填“先”或“后”)变浑浊,则可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该实验装置只需吹一次气,不需反复交替进行呼气与吸气,能避免失误操作导致将石灰水吸入体内,危害身体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昆虫由受精卵发育成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发育史,称为一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生长着夏蝗和秋蝗,因此有两代.请根据以上资料填写蝗虫的发育史简图,并回答问题.

(1)请分别填写图中①--⑤表示的内容.
(2)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3)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A
A.外骨骼不能生长
B.外骨骼损坏,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蝗虫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4)判断.从蝗虫的发育过程看,捕杀蝗虫的最佳时期是秋天.×
(5)下列关于蝗虫的发育过程不正确的是B
A.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B.若虫不经蜕皮便可发育成成虫
C.发育过程为:卵→若虫→成虫
D.个体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哪些昆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
①蟋蟀 ②蚊 ③蝼蛄 ④果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教授,这项技术是让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结合,再将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亲的子宫内,最终发育为新个体.该技术解决了许多婚后无子家庭的忧愁,你认为这种技术的特点是(  )
A.无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B.无性生殖、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C.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D.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