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四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图,其中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的是( )
A. B. C. D.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步骤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条活蚯蚓,可发现其身体是有许多环形的______________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如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端是蚯蚓身体的前段.理由是肥厚且无节间沟的__________________靠近身体的该端.
(2)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颜色较淡的腹面处,会感觉有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叫________________.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小突起,可发现它们朝身体的后方,具有辅助_____________功能.
(3)用手触摸蚯蚓,还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___________,故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使其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用_____________来呼吸.
(4)实验完毕后,应将蚯蚓如图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几种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的生殖属于卵生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
(2)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5℃,家兔和蛇的耗氧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________.
A、均减少 B、均增加 C、家兔增加,蛇减少 D、蛇减少,家兔增加
(3)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为了适应环境.不同的动物适应方式是不同的,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如为了适应干燥的陆生环境,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蛇等爬行类动物的体表具有鳞甲,而蝗虫等昆虫的体表则有________.
(4)家兔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
(5)家鸽适应于空中飞翔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请你据图分析回答: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是_____,图中①、⑤_____属于保护组织;②、④分别属于_____组织和_____组织,因它们都含有_____,所以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据图分析,叶片上面靠近②的颜色比靠近下面⑤的颜色_____(填深或浅)。植物蒸腾失水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_____。
(3)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无机盐运输到叶肉细胞是通过③_____中的导管实现的,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_____运输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无色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_____(气体)。
(2)如甲图,若将无色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作_____作用。上述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
(3)如乙图,将植物罩上无色透明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②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_____作用,释放出了_____。如果把此植株换成一些有活力的种子,是否要放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_____(填“是”或“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心脏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确保了血液的流动方向( )
A. 左心房→左心室→肺静脉 B.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C. 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D. 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蝗虫、家蚕和青蛙在发育方面的共同点是都属于__________发育。
(2)图甲中②的名称是_________。在②→①的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蜕去的皮实际上是___________,
(3)图乙中③表示的发育时期叫作____________。如果乙图所示的昆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_____(填图中数字)。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为了提高产丝量应该延长蚕发育的_______期。
(4)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蝌蚪用___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___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