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下列关于共生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进行有性生殖B.菌丝只有固着作用
C.属于真核生物D.营养方式为腐生

分析 (1)、真菌的结构: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多细胞的真菌由细胞形成菌丝.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
(2)、真菌的营养:真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靠获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为异养生物,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3)、真菌的生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生有孢子,蘑菇的菌褶处也生有孢子,孢子随风飘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都是无性生殖.

解答 解:A、真菌的生殖方式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等,都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
B、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起到固着生物体的作用,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的作用,B错误.
C、真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
D、真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靠获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为异养生物,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D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真菌的结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巴甫洛夫通过手术从狗的唾液腺导管处引出瘘管到体外,然后做了以下实验:①给狗喂食,有唾液从瘘管流出;②单以铃声刺激狗,瘘管处无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响一次铃,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后,若只响铃声,也有唾液从瘘管处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可知,铃声的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条件是先响铃声再喂食,多次重复.
(2)实验④说明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就会减弱甚至消.
(3)若以光照代替铃声,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请推测狗会(填“会”或“不会”)发生流唾液的行为,理由是狗听到铃声流唾液属于后天学习行为,若用光照代替,所起到的作用和铃声是一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各项中,描述了生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的是(  )
A.大豆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B.人从婴儿到成年期
C.雏鸡发育成能下蛋的母鸡D.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将泡菜坛清洗干净后,必须用开水冲洗几遍,晾干后方可制作泡菜,主要目的是(  )
A.筛选乳酸菌B.杀灭细菌C.清洗尘土D.去除油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同学们春游时发现,苔藓植物多数生长在树的北面而非南面,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到光照和水分的影响B.受到该地区植物种类的影响
C.受到植物茎结构的影响D.受到树皮外其他生物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据实验二结果可知(  )
A.棉花塞可以完全隔绝空气
B.玻璃管是微生物的唯一来源
C.加热到66℃是牛奶长期保存的唯一方法
D.牛奶加热到66℃可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蚯蚓不仅可‘吃掉’厨余垃圾,蚯蚓粪还可转化为有机肥,是很好的种花种菜的养料.”蚯蚓究竟能搬走多大的“垃圾山”呢?相关研究显示,在理想状态下,1千克蚯蚓每天能吃1千克厨余垃圾,产生大约0.5千克的蚯蚓粪.1000条蚯蚓约占据0.1立方米的空间,为保证蚯蚓的氧气供应和垃圾处理箱的容量,应预留2倍的空余空间.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四千万条蚯蚓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汗马功劳.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借鉴此经验,用蚯蚓搬走奥运村的“垃圾山”.
请你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自选材料,为三口之家设计一个“蚯蚓厨余垃圾处理箱”.用铅笔绘图并用简短文字说明装置简图中的关键结构,说明信息中应包含三口之家所需养殖的蚯蚓条数.使用文字描述设计装置的上述关键信息亦可.
▲受蚯蚓食性的限制,厨余垃圾中的肉制品、奶制品、油制品需要单独分离,这些成分不适合放入蚯蚓箱中(参考值如表).
项目每人日均
厨余垃圾总量
厨余垃圾中的肉制品、
奶制品、油制品
成年蚯蚓
平均体重
质量(千克)0.60.10.001
▲蚯蚓大多生活在距地面5~10厘米深处,那里的土层疏松且阴暗潮湿.
▲蚯蚓箱可在平均温度5~30℃环境中放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某中学开展科学课外活动,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具体设计如下,请你对有关步骤进行补充并预测和分析结果.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若干、研钵、石英砂、漏斗、纱布、试管若干、清水、蒸馏水、1%淀粉液、碘液;
实验步骤:
(1)种子萌发培养方法:从所有小麦干种子中选出状态相同的种子若干,并平分成5等份.第一天用清水浸泡其中一份,放在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以后每天在同一时间按相同的方法浸泡一份直至第5天泡完.注意每天浸泡和培养的各种条件均相同.待最后一次浸泡的种子刚萌发时(这时第一天浸泡培养的种子已经处于萌发的第五天),分别将萌发1至5天的种子分别收集起来并编号1(萌发1天)、2(萌发2天)、3(萌发3天)、4(萌发4天)、5(萌发5天).
(2)小麦淀粉酶滤液的制备方法: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再加入石英砂和等量蒸馏水,然后在常温下轻轻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
(3)取6只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再向A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向B~F中分别加入1~5号滤液各1mL.
(4)震荡6只试管,并将6只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分别向A至F 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6)预测结果并分析:
①若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逐渐变浅且比A都要浅,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
②若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反应液蓝色一样并都比A浅,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