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昆虫的飞行器官是
翅膀
翅膀
分析:本题考查昆虫纲的主要特征.鸟类和昆虫是陆生动物中具有飞行能力的两类动物.但两类动物使用的飞行器官及其飞行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区别,鸟类飞行靠双翼,昆虫飞行靠翅膀.
解答:解:胸部是由翅和足为运动中心,胸部有发达的肌肉,牵动这些运动器官.昆虫有3对足,其中足包括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后足发达,(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适于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2对翅,适于飞翔.所以昆虫的飞行器官是翅膀.
故答案为:翅膀
点评:昆虫的结构特征以及外骨骼的作用,即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关系,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考虑,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动物应该是
猫头鹰
猫头鹰
;若保证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正常循环,除图中生物外,还必须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是
腐生细菌和真菌
腐生细菌和真菌

(2)与其它动物相比,猫头鹰、食虫鸟都善于飞行.试写出它们的运动器官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翅膀宽大,能扇动空气产生浮力;胸肌发达、可牵引翅膀扇动;胸骨突出有利于发达的胸肌附着
翅膀宽大,能扇动空气产生浮力;胸肌发达、可牵引翅膀扇动;胸骨突出有利于发达的胸肌附着

(3)请按照下述分类标准,将图中动物进行分组:
①根据体温是否恒定,与鼠可同分在一组的有:
兔、猫头鹰、食虫鸟、
兔、猫头鹰、食虫鸟、

②根据体内有无脊柱,与蜘蛛可同分在一组的有:
食草昆虫
食草昆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资料分析:小学生的大发现
2001年,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和《十万个为什么》中得知,蜜蜂等昆虫没有发音器官,只是靠飞行时翅膀高速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
200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本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探究.①她把蜜蜂的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②她剪去蜜蜂的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也能发出声音.为了进一步探究蜜蜂的发音,③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寻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④她用大头针刺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⑤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两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它有专门的发音器官.
2003年8月中旬,在兰州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振动发声的》荣获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聂利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聂利观察到蜜蜂的翅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与书本的说法有矛盾
聂利观察到蜜蜂的翅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与书本的说法有矛盾

(2)你认为她做实验④和⑤前作出的假设是:
蜜蜂是靠小黑点发声的.
蜜蜂是靠小黑点发声的.

(3)聂利在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法、对照实验法等方法
观察法、对照实验法等方法

(4)将发现写成论文并发表,其作用是什么?
进行表达和交流
进行表达和交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5届福建建瓯二中初二上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下面的文字是《人民日报》20131221日在第五版中的一篇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岁的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11年秋天,她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没有发声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嗡的声音。

201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和科普读物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蜜蜂发声进行实验。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黏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又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为了找到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黏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当蜜蜂发出嗡嗡声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会发声了。她又抓了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了。

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一文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问:

1)聂利同学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

2)聂利同学的假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划横线处)的假设是什么?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09-201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五)(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资料分析:小学生的大发现
2001年,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和《十万个为什么》中得知,蜜蜂等昆虫没有发音器官,只是靠飞行时翅膀高速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
200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本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探究.①她把蜜蜂的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②她剪去蜜蜂的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也能发出声音.为了进一步探究蜜蜂的发音,③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寻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④她用大头针刺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⑤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两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它有专门的发音器官.
2003年8月中旬,在兰州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振动发声的》荣获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聂利是如何发现问题的?______.
(2)你认为她做实验④和⑤前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3)聂利在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______.
(4)将发现写成论文并发表,其作用是什么?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