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资料,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该病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且易感人群不再局限为幼儿,已成年的患者不断出现,使得手足口病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资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狗、猫等宠物,这为狂犬病传播带来隐患.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专家提醒:如被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

资料三:几年前曾经肆虐的甲流,因为甲流疫苗的广泛使用而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没有接种过甲流疫苗的人往往容易患病.

(1)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是 ____________ .一些小猫小狗会用舌头舔伤口,这是第 ______ 道防线起作用.

(2)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属于 ______ .学校会劝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回家治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______

(3)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狂犬病毒属于 ______ ,注入人体的狂犬病疫苗属于 ______ ;接种疫苗的人获得的免疫的方式是 _____ 免疫,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 ______ 道防线.

(4)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和____________的特点,请你写出一条预防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皮肤 黏膜 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病原体 抗原 特异性 流行性 饭前便后要洗手或消毒

【解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据此解答。

1)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是皮肤、黏膜,一些小猫小狗会用舌头舔伤口,这是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属于传染源,学校会劝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回家治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

3)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狂犬病毒属于病原体,注入人体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疫苗是用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造的,注射到人体内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4)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预防措施有:饭前便后要洗手、消毒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所以,动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填“消费者”或“生产者”)

(2)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会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所以动物是生态系统中_____和食物网的组成成分

(3)动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活,同时也能够_____环境(例如:“蚁穴溃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皮肤中既有排泄作用,又有调节体温作用的结构是(  )

A. 毛发B. 皮脂腺C. 血管D. 汗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呼吸运动。当人吸气时,肋间肌和胸廓容积的变化情况是:

A. 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B. 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缩小

C. 肋间肌舒张,胸廓容积增大D. 肋间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材料:鼠妇属于甲壳动物,它的身体呈长椭圆形,略扁,黑色或灰褐色,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它对光、外界触动等能产生运动或卷曲成团的反映,以腐烂植物为食,常夜间出来活动,平时在石头、瓦砾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七年级某学生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他想办法解决。

(1)鼠妇经常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

(2)此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环境,以便对照。

(3)只用一只鼠妇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蔓延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下列关于其病原体流感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B. 离开寄生的活细胞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C. 该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D. 在结构上,只有蛋自质外壳,不含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基因多样性 B. 生物种类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以上三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某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们曾做过如下实验。

以下是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

操作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I

方法

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

用稀盐酸浸泡鱼骨

不作处理

结果

方法

用解剖针敲打鱼骨

对折弯曲

敲击和弯曲

结果

结论

认真阅读以上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I骨在煅烧过程中,燃烧掉的是________,燃烧后的骨变得________,骨失去了原有的________性。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你的结论是________

②同学们在开展以上实验探究时,他们所作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

③实验Ⅱ与对照组相比,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④根据以上实验获得的结论,请分析说明我们在公交车上应主动为老年人让座,关照老年人乘车安全的科学道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喜温,喜透气,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里呢?李凡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他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土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数量,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统计次数

湿土中蚯蚓数量(条)

干土中蚯蚓数量(条)

1

4

4

2

5

4

3

7

3

4

9

3

5

10

2

6

12

2

7

16

1

8

18

1

9

19

0

10

20

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__________动物,原因它具有____________特征。

(2)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________土壤环境中。

(3)该对照实验设置的变量因素是________,对照组为___________,验组为_________

(4)实验中为什么选择20条蚯蚓而不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土壤湿度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生活,请你说出其中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_______的角色,它能把有机废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