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毫升唾液 | A | 2毫升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2ml清水 2ml清水 ,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有促进作用,应选用 1和3 1和3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3)实验结果是 1 1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 .(4)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1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能是 先变蓝,后褪色 先变蓝,后褪色 .
分析:探究实验中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3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1)1与2若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唾液;1试管中有2ml唾液,为保证变量的惟一性,2试管中要加入2ml清水. (2)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一过程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3试管加入的是馒头块,且不进行搅拌,馒头块中的淀粉只有少部分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加入碘液后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由于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3)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在保温前滴加碘液,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会变蓝,保温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蓝色褪去. 故答案为:(1)2ml清水;(2)1和3;(3)1;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4)先变蓝,后褪色. 点评: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将食物切断、撕裂、磨碎,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13?锦州)如图是某同学做“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时记录下的图象: (1)观察过程中,最先观察到的图象是 ③ ③ .(2)由④到⑤,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调节细准焦螺旋 调节细准焦螺旋 .(3)若将①的图象移至视野的中央,装片应向 右下方 右下方 移动.(4)由⑤到②,首先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 A A.移动装片 B.调节光圈 C.调节反光镜 D.转动转换器(5)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不会看到下列哪组结构 A A A.细胞壁和液泡 B.细胞膜和细胞质 C.细胞质和细胞核 D.细胞核和细胞 (6)口腔上皮细胞的亮度比较大,要观察到清晰的细胞核,必须要对它进行染色.在实验中常用 稀碘液(或碘液) 稀碘液(或碘液) 进行染色.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13?锦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循环系统是我们体内繁忙的物质运输线,这一运输线的动力来自 心脏 心脏 .(2)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有动脉血液流过的是 ④ ④ 和⑤ ⑤ (填序号).心房和心室都有血液流入时,心房和心室处于舒张 舒张 状态.(3)当⑤和⑨收缩时,腔内的血液被分别射入到 (12) (12) 和③ ③ 这两条血管中.(填序号)(4)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氧气,由图中 ① ① (填序号)处进入血液.(5)血液流经器官⑦小肠后,血液中的 氧气 氧气 变少了,此时血液变成了静脉 静脉 (填“动脉”或“静脉”)血.(6)如果在手部静脉注射某药品后,跟踪检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最先发现该药品的是 ⑩(或右心房) ⑩(或右心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13?锦州)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护人员对“非典”患者进行了全力救治,尽管他们采用穿防护服、严格消毒等措施,还是有些人不幸染病,北京某医院专家姜树椿便是其中一员,令人敬佩的是,姜树椿将“非典”康复患者血清注射到自己体内进行试验,最终战胜了病魔,为治疗“非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请回答: (1)“非典”的病原体是 SARS病毒 SARS病毒 ,其结构由蛋白质外壳 蛋白质外壳 和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 构成,易感者是未患“非典”的人(健康的人) 未患“非典”的人(健康的人) .(2)研究发现,SARS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那么,这种变异是 可遗传 可遗传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3)姜树椿经自身大胆试验后痊愈,这属于 特异 特异 (填“特异”或“非特异”)性免疫.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