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如图表示同一只手遇火时产生缩手反射的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2)写出该反射的反射途径①→③→⑤→④→②.(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3)手被火烫后 立刻缩手,此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

解答 解:(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由突起和胞体组成,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图中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属于简单反射.
故答案为:(1)神经元,突起.
(2)①→③→⑤→④→②.
(3)脊髓.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植入烟草细胞中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这个事实说明,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
A.基因B.细胞核C.蛋白质D.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胚的各组成部分能分别发育成幼苗的哪一部分?(  )
选项ABCD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幼苗茎和叶根、茎、叶根和茎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如图是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在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三角烧瓶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按图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1)在此图中,甲装置用于检测吸入气体,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实验时用口含住A处,反复进行吸气和呼气,观察到两个烧瓶中石灰水的变化情况是:甲烧瓶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乙烧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的假设是: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
(4)本实验的结论是:乙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将相应内容进行连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生物的繁殖方式,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马铃薯用块茎繁殖B.玉米种子长出玉米苗
C.扦插的柳枝发芽D.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
(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接种人痘和接种牛痘后,使人体内产生抗体.(填“抗原”或“抗体”)
(2)19世纪,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病原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3)自1981年美国报告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在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已肆虐全球.艾滋病传播途径复杂,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如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餐具等是不会(填“会”或“不会”)被传染的.
(4)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中成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
(5)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免疫.2016年,寨卡病毒、H7N9病毒开始肆虐,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发疫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人体的三道防线:①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③第三道防线: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佝偻病是缺乏含钙无机盐,夜盲症是体内缺乏维生素A,人体缺铁易患贫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