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了看清楚所要观察的物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越好。(_____)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果果同学依据对自家水稻田的实地调查,绘制了如下食物网简图。请你判断: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生产者。 (______)
(2) 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 (______)
(3) 图中麻雀与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______)
(4) 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童年时,我们经常唱起一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到我们这里来,主要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的一个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__作用.
(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__,从而得出结论:__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三部分,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__,它的开闭受__的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______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把甲放在______下,乙放在______处培养,这一步是为了设置______实验。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___绿。(填“变”或“不变”)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
(5)如果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据实验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A.此实验能否证明光照对黄豆发芽的影响?为什么?______。
B.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应该修改的内容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一种“不死生物”—灯塔水母,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回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有完整的细胞,每个碎片可以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说法错误的是( )
A. 灯塔水母是多细胞生物
B. 它的碎片变成幼虫属于有性生殖
C. 其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
D. 研究它有助于治疗人体病变或坏死组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关于草履虫的知识,正确的是( )
A. 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伸缩泡完成
B. 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C. 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是反射活动
D. 观察时,放置几丝棉花纤维的目的是限制其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表示呼吸道,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丁图中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气体成分 | 大气中的含量(%) |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
氮气 | 78 | 78 |
氧气 | 21 | 16 |
二氧化碳 | 0.03 | 4 |
水 | 0.07 | 1.1 |
其他气体 | 0.9 | 0.9 |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_____.
(2)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_____.
实验现象:_____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大.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_(填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