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组进行“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时,记录了如下表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试管 | 加入材料 | 水温 | 恒温时间 | 加碘液后的现象 |
1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10分钟 | 不变蓝 |
2 | 馒头碎屑+胃液 | 37℃ | 10分钟 | 变蓝 |
3 | 馒头碎屑+唾液 | 90℃ | 10分钟 | c |
4 | 馒头+唾液 | 37℃ | 10分钟 | d |
A. 对比1和3,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B. 如果d的现象是部分变蓝,说明牙齿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C. 对比2和4,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D. 对比1和2,得出胃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对比1和3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温度,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故A正确;如果d的现象是部分变蓝,说明牙齿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这样1和4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馒头碎屑,故B正确;对比2和4,有两个变量,即消化液不同,馒头碎屑,不符合单一变量设计的原则,不能得出科学结论,故C正确;1号试管内加的是唾液,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说明淀粉在唾液有作用分解为麦芽糖,遇碘溶液不变蓝色,2号内加入胃液,滴加碘液变蓝色,说明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液变蓝色,通过分析可知,得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D。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____________是能够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而动物则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释放能量,这一过程中,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 消耗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 B. 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为生产者提供了能量 D. 为人类提供蛋白质类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是某人的血浆、肾小管、输尿管中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含量。根据此表分析,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是
| 血浆 | 肾小管 | 输尿管 |
甲 | 0.03% | 0.03% | 2% |
乙 | 0.1% | 0.1% | 0 |
A. 甲是葡萄糖、乙是蛋白质 B. 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C. 甲是蛋白质、乙是尿素 D. 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