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3)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4)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 解:为预防疫情流行,通常的做法是对疫区一定范围内的禽类进行扑杀、焚毁,并对疫场消毒,这些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传染源(选填“控制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
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对非疫区的禽类强制注射疫苗”,使禽类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选填“抗原”或“抗体”)而获得免疫.
医院在救治病人时都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控制传染源;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注射疫苗的目的.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②③⑥ | D. | 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甲 | 乙 | 丙 | 丁 | |
培养基 | 1号 | 2号 | 1号 | 1号 |
培养瓶数 | 5 | 5 | 5 | 5 |
每瓶接种数目 | 10 | 10 | 10 | 10 |
培养条件 | 光照16h/d、 25°C | 光照16h/d、 25°C | 黑暗、 25°C | 光照16h/d、 10°C |
实验结果 | 绿色 | 黄色 | 黄色 | 黄绿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存活数(只) | 1000 | 801 | 789 | 776 | 764 | 734 | 688 | 640 | 571 | 439 | 252 | 96 | 6 | 3 |
死亡数(只) | 199 | 12 | 13 | 12 | 30 | 46 | 48 | 69 | 132 | 187 | 156 | 90 | 3 | 3 |
A. | 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图呈凹形 | |
B. | 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来源于存活数 | |
C. | 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 |
D. | 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尿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 |
B. | 肺循环路径: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 |
C. | 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根尖→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脉→气孔 | |
D. | 神经冲动的传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道德修养 | B. | 生理健康 | C. | 生殖质量 | D. | 社会适应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