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如图示几种生物的生殖发育不同时期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回答.
(1)图1中的M表示三种动物具有的共同点,从生殖方式上分析,M可表示生殖;从发育分方式分析,M可表示发育.
(2)图1所示的三种动物的发育过程可用图2表示,若D表示受精卵,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 .
(3)图3示鸟卵的结构,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
(4)图4中的胎儿通过(填字母)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1)有性,变态
(2)D→A→C
(3)5,胚盘
(4)b
【解析】(1)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蝴蝶的发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变态发育.从生殖方式上分析,M可表示有性生殖;图甲中的M为变态发育.
(2)蝗虫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所以蝗虫的发育过程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为D→A→C.
(3)含有细胞核,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5胚盘.
(4)b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
所以答案是:(1)有性;变态;(2)D→A→C;(3)5;胚盘;(4)b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昆虫的发育的相关知识,掌握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以及对两栖动物的发育的理解,了解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王婶的血液检验报告单上显示:红细胞为3.0(正常值3.5—5.0)×1012个/L,血红蛋白为100(正常值110—150)g/L。她除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外,还应多食用( )
A. 含磷多的食物 B. 含铁多的食物
C. 含碘多的食物 D. 含钙多的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年11月30日,在举世闻名的“世界橙乡”赣南,一年一度的脐橙网络博览会盛大召开。这里涉及的就是我们大家爱吃的脐橙,它在生物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A.细胞B.组织C.器官D.生物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米勒实验证明的是( )
A.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有机高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B.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C.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嘌呤、嘧啶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D.生命起源于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看如图操作步骤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操作步骤是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 方式,属于生殖.
(2)①称为 , ②称为 . ①与②结合时应当使①与②的紧密结合,以确保 (选填①或②)的成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基本技能.下列是利用金鱼藻进行的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和结果.
探究活动一 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这样收集到的数据如图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10 | 60 |
20 | 25 |
30 | 10 |
40 | 5 |
探究活动二 用金鱼藻探究能否净化水质的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见表)(河水都是无污染的)
加河水的体积 | 加废电池的数量及型号 | 加金鱼藻的数量 | 放同样小鱼 | 小鱼存活的时间 | |
A | 500毫升 | 不加 | 不加 | 1条 | 10天 |
B | 500毫升 | 1节5号 | 不加 | 1条 | 3天 |
C | 500毫升 | 1节7号 | 不加 | 1条 | 5天 |
D | 500毫升 | 1节5号 | 10克 | 1条 | 6天 |
E | 500毫升 | 1节5号 | 30克 | 1条 | 8天 |
结合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活动一中,实验探究的环境因素是 , 收集到的气体是 . 分析探究活动一中的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二活动中,为探究废旧电池是否会污染水质,则应选择进行对照.该实验设计中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分析表不B,D两组对照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废旧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属于污染,你对此提出的建议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