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组成.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反射的丧失.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

分析 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据此解答.

解答 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非条件反射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反射和反射弧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我们到菜市场买鱼时,你认为哪类鱼是新鲜的(  )
A.鱼体挺直B.鳃丝呈红色C.鳃丝呈黑色D.鳃丝呈黄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为神经细胞结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A代表树突,B代表胞体,C代表轴突,神经细胞的功能为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质等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人体内胰岛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对染色体短臂上.基因正常则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正常的;若基因突变则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不正常的,为变异胰岛素.请分析:
(1)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产生的激素.
(2)切除胰岛的狗排出的尿液会引来许多蚂蚁,其原因是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
(3)胰岛素不宜口服,而应选择注射的原因是口服后被消化分解,失去功能
(4)变异胰岛素的出现属于遗传病(填“遗传”或“传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变异的正确叙述是(  )
A.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B.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
C.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D.变异是定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男生体检时的血检结果统计(其中白细胞正常值为(4~10)×109/升,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克/升).图则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你据此分析回答: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型
4.8×109140A
5.2×10970B
30×109150AB
4.6×109130O
(1)参照表中数据,四人中有炎症的应该是丙,患贫血症的是乙,若乙需要输血,你认为甲、丙、丁三人较合适者应为丁.
(2)图中标注的结构①④⑥中液体为原尿的是④(填序号).原尿中的葡萄糖在流经肾小管时又全部回到血液的生理过程称为重吸收作用.
(3)假若①③的部位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加,⑥内的液体与正常人相比,多出的成分应是血细胞和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鱼类(  )
A.鲨鱼B.海马C.鱿鱼D.中华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人类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疟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病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病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
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病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病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时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病的人就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了.科学家们就在思考:引起人体患疟疾病的疟原虫和沼泽地时的水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病.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病.
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弄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病的方法.
(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你认为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水稻种子为材料,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何影响.请你帮他完成这个科学探究过程.
材料用具:大小相同的培养皿五只,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水稻种子100粒,小纱布10块,以硫酸为材料分别配制的PH=5、PH=4、PH=3、PH=2(酸性依次增强)的“酸雨”各20毫升等.
方法步骤:将5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
在5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其上均匀各撒20粒水稻种子,然后再用小纱布盖好.
向A培养皿中均均匀喷洒清水(PH=7)5毫升,使之刚好将要淹没种子.
向B、C、D、E四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PH=5、PH=4、PH=3、PH=2的“酸雨”.
⑤盖上培养皿,将它们都放在适于种子萌发的环境里.
第④步中向B、C、D、E四只培养皿中加入的“酸雨”应均为多少毫升?5ml.
为何要准备水稻种子100粒而不是几粒?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得出之前,我们可以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预测1:随着PH值逐渐减小,种子萌发率逐渐升高,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预测2:随着PH值逐渐减小,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预测3:种子的萌发率与PH值的大小无关,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