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2、本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叶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变量是光;丙叶的白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变量是叶绿体;乙叶和丁叶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解答 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验前应将将植物暗处放置24小时以上,为的是将通过呼吸作用将牵牛花枝条中贮存的淀粉运走耗尽.
(2)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3)该同学对这株牵牛花进行了光照、叶片脱色、冲洗、滴加碘液等处理.
A、绿叶的未覆盖铝膜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了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B、在绿叶的覆盖铝膜部分没有进行光照,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C、乙叶片由于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丙叶片的绿叶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E、丙叶片的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会变蓝,所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为:光和二氧化碳.
F、丁叶具备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
(4)本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叶的遮光部分和为遮光部分,丙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乙丁二氧化碳的有无.甲叶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丙叶的对照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
故答案为:
(1)将植物暗处放置24小时以上;
(2)隔水
(3)ADF
(4)二氧化碳;光和叶绿体
(5)蒸腾作用
点评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可乐 | B. | 淡盐水 | C. | 葡萄糖溶液 | D. | 牛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 B. |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 ||
C. |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 D. |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叶 | |
B. | 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是因为形成层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 | |
C. | “树怕剥片”的原因是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 |
D. |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木质部、形成层和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馒头碎屑或块 | 适量碎屑 | 适量碎屑 | 适量碎屑 | 适量碎屑 | 适量碎屑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2mL清水 | 2mL唾液 | 2mL唾液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搅拌 | 搅拌 | A | 搅拌 | 搅拌 |
温度 | 37℃ | 0℃ | 100℃ | ||
加入碘液 | 2滴 |
A. | 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唾液 | |
B. | 要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 | |
C. | 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 |
D. | 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时,先加入唾液溶液,再用“水浴法”达到设定温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加入碘液检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