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有关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7]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2]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C.人的听觉感受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7]引发中耳炎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④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图中的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7咽鼓管.

解答 解:A、鼓膜内外的气压要保持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使2鼓膜受损,A正确;
B、当听到巨大声响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B正确;
C、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6耳蜗内.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C错误;
D、7咽鼓管是咽喉与鼓室的通道,病菌若由此进入鼓室(属于中耳),人会患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点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结合示意图记忆效果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②人口猛增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③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无限制增长人口.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清水
B.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目镜
C.对光时,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即可
D.要将偏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在人体心脏中,右心房、右心室内流动的血液分别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哪一项不是人口过快增长产生的危害(  )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C.加快人口的老龄化D.造成资源危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②在A缸和B缸中分别加入2000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③A缸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B缸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④每两天换1000ml河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
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要素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A缸47260.7
B缸59371.3
根据实验步骤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出问题.针对上述实验,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发育有影响吗?.
(2)实验中A缸和B缸的规格、水量、水质、蝌蚪的数量、大小等条件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唯一;B缸的作用是对照.
(3)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发育.
(3)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设置C缸,再选择10相同的小蝌蚪,将其甲状腺切除,其他条件应与B缸相同(填“A”或“B”).
(4)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已发育的青蛙?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列举一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植树造林;节约用电;使用洁净能源等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同学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他将小麦种子分为等量的两组,给予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黑暗透气的纸盒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想探究水分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B.他想探究光照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C.变量是水分
D.变量是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那么跑得第二快的动物是谁呢?这块银牌属于北美大平原上的一种食草动物--叉角羚.据测算,它们跑起来最快可达88公里/时,还能以56公里/时以上的速度一口气跑上四分钟.如此惊人的奔跑能力,比狼、灰熊和美洲狮等当地食肉动物超出太多,几乎“没有意义”.此外,特殊的身份结构也让他们付出了耐寒能力差、不擅长跳跃障碍等代价.那么,叉角羚到底为何会演化成这个样子呢?
古生物学家估计,在北美洲曾经生存过高速食肉动物.后来,人们发现了北美猎豹的遗骸和化石.根据化石分析,它有许多与现生猎豹相似的身体特征--短脸、修长躯干、长而瘦的四肢、结构轻巧的肢骨,而且捕猎方式很可能和现生猎豹一样--通过短距离冲刺追上猎物.有关它的最后化石记录大约在1.3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冰河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根据少量遗骸所保留的DNA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北美猎豹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美洲豹,与猎豹较远.
据记载,距今1.5-1万年前,全球有6℃升温,可能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在北美洲,大量食草动物灭绝,北美猎豹等多种食肉动物随之消失.残存下来的少量叉角羚,后又繁殖起来,从此“失去对手”.
一些美国科学家正在筹划“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意图在美国的一些大型野生牧场中引入大象、骆驼、野马、狮子等冰河期北美大型动物的近亲,甚至在部分保护区里“重建完整的北美史前生态”.其中就包括引入非洲猎豹,以扮演叉角羚的“天敌”.
(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化石,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
(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淘汰,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奔跑速度快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
(3)请结合本题阅读材料,谈一谈你对“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的看法.对于“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从积极的方面认为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从另一个角度认为该计划会导致现有生态环境与平衡遭到破坏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