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株大小一样、发育相同的健壮薄荷苗A、B,分别在加土的雨水和雨水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A、B两株植物在长势和重量上的差别很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植株 |
培养液 |
植株的重量(g) |
重量增加量(g)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A |
加土雨水 |
92 |
378 |
268 |
B |
雨水 |
91 |
145 |
54 |
(1)植株重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植株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合成了有机物;其原料除了来自根尖的_______________从溶液中吸收的水分外,还需要吸收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株A、B吸收的水分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外,大部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__,散失到空气中。因此,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3)植株A与B的差别说明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需要从培养液中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要向培养液中不断通如空气,以保持根部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 成熟区 二氧化碳
(2)气孔
(3)无机盐 呼吸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会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增加,植株重量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分,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水分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吸收的,
(2)植物一生要吸收大量的水,但是这些水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而这样做并不是浪费,而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植物相关的生理活动,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A重量增加的多,B重量增加的少,然而二者的不同是培养液是否加土(即是否含有无机盐),说明植物生长还需要吸收无机盐,在培养过程中要向培养液中不断通如空气,以保持根部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植物生活需要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物质。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考查到植物的三大作用的知识,题目不难,但综合性较好。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植株 | 培养液 | 植株的重量(g) | 重量增加量(g)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A | 加土雨水 | 92 | 378 | 268 | |||||||||||||||||
B | 雨水 | 91 | 145 | 54(1)植株重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植株进行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作用,合成了有机物;其原料除了来自根尖的成熟区 成熟区 从溶液中吸收的水分外,还需要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2)植株A、B吸收的水分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外,大部分通过叶片上的 气孔 气孔 ,散失到空气中.因此,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3)植株A与B的差别说明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需要从培养液中吸收 无机盐 无机盐 .在培养过程中,要向培养液中不断通如空气,以保持根部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2年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2.5.1植物的光合作用练习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将2株大小一样、发育相同的健壮薄荷苗A、B,分别在加土的雨水和雨水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A、B两株植物在长势和重量上的差别很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2)植株A、B吸收的水分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外,大部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__,散失到空气中。因此,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3)植株A与B的差别说明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需要从培养液中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要向培养液中不断通如空气,以保持根部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