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是因为肝炎影响了消化脂肪的酶和胆汁的分泌
B.
淀粉、脂肪、蛋白质均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蛋白质是可以直接被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成分
D.
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能够将大块食物磨碎成为小块的食物,这样做有利于食物消化的主要道理是经过磨碎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

分析 1、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肝炎患者的肝脏不能正常分泌脂肪,所以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2、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3、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于.4、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以及胃肠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可以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更好地进行化学消化.

解答 解:A、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肝炎患者的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差,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因而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A错误;
B、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B正确;C、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必须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在小肠被消化成氨基酸,然后由小肠绒毛吸收进入血液.C错误;D、牙齿的咀嚼可以把食物磨碎,从而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可以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的混合,从而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进行化学消化.D错误;故选:B.

点评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时有出现,注意理解和灵活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人的呼吸入口--鼻孔在人的头部.生活在陆地上的其他动物的呼吸入口是不是一定在头部呢?某同学对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了研究.
提出问题: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
建立假设: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腹部.
实验方案:把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10分钟后取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假设得以证实,则在实验中会收集到的证据是蝗虫死亡.
(2)该同学同时观察了另一只没有浸入水中的蝗虫,其目的是对照.
(3)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同学准备了多只蝗虫进行重复实验,这样做的作用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苍蝇为什么一停下来就匆忙搓(cuō)脚?”实验后,他信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消除‘脚’上的污物”.
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 若干只活苍蝇
实验步骤:
①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相等的活苍蝇;
②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消除“脚”上的污物无关;
②若甲瓶中的苍蝇不搓“脚”或搓“脚”次数明显少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消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2)除上述已探究的问题外,请你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再提出一个问题: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学校举行了为期两天半的运动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会开幕式的当天早上,小明觉得天气较冷,则此时小明的血管状况应为图1中的A(填“A”或“B”).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当小明一听到发令枪响时,立即起跑.这属于条件反射(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完成从听到枪声到起跑这一过程要依赖如图2所示的神经结构得以完成,这样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其中骨骼肌代表这一结构的哪个部分?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右图是小明同学研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溶液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实验装置.实验时,首先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冷却后作为实验液待用;然后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已处理过的葡萄糖实验液和一定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液体从细玻璃管口滴出,统计细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数.如表是小明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数.
时间  液滴数
温度
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第5分钟
15℃616222222
35℃1024323212
55℃02222
(1)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
(2)实验时,先将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其目的是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残留的氧气和杂菌.
(3)该实验运用了转换法,即通过液滴数的不同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
(4)55℃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比较弱,其原因是:细胞内酶的催化作用受到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为我校某贴吧中同学们对“小龙女”的跟帖,你认为谁的观点最不可取?(  )
A.小飞侠B.灰灰菜C.一米阳光D.风铃宝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的是①
B.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②
C.胚胎发育的场所是③
D.怀孕是指受精卵植入③的内膜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为某植物一天内,在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
B.a到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
C.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
D.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它自己的生命
C.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D.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