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草原中的狼和兔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蜂群中的蜂王、工蜂与雄蜂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 解:A、草原中的狼和兔,狼吃兔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维持自己的生活,对豆科植物造成伤害,属于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水稻与水稻株旁的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蜜蜂分工明确,需要密切配合才能维持群体生活,因此一个蜂群中的蜜蜂之间属于合作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我市对生活垃圾已经实施分类投放,金属饮料罐应投放在标有哪种标志的垃圾箱中(  )
A.
  可回收废物
B.
   有害垃圾
C.
   厨房垃圾
D.
   其它垃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科研工作者利用各具特色的寿光大鸡品种,经过杂交培育出了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品种,这是运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C.染色体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以下对动物特征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鲸具胎生、哺乳的特征
B.青蚌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C.鲫鱼是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
D.家鸽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用气管辅助呼吸的恒温动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选项中的事物可能是我们在中央台《人与自然》栏目中看到过的,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从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C.我国最早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解放军修建在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生长茂盛的黄瓜和西红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大雄的某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1)闹钟响起,大雄匆匆起床.这属于反射,由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调节.
(2)经过了一夜,他感到了尿急了.储存在膀胱中的尿液是由肾脏 产生的.
(3)洗漱时,他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长出了胡子.这是男孩生殖系统中的睾丸 产生出雄性激素让身体发生了变化.
(4)大雄吃完牛奶和面包,背上书包出门.这些动作是由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者关节 活动完成的;早餐中的营养物质将主要在大雄消化道的小肠里被消化,并吸收进入血液.
(5)到校时,大雄心跳加速.肺循环和体 循环正忙碌着,他心脏的左心室收缩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他的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血液里的有机物和氧随血液源源不断地运往组织细胞,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完成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供应大雄的学习生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数据/类型工业污染区非工业区
深色蛾浅色蛾深色蛾浅色蛾
释放数目154只164只472只496只
再回收率58%25%6%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体现了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声波引起的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内耳的耳蜗.
(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形成物像是在眼球的视网膜 结构上.
(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而痛觉、视觉、听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的各自功能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原产地栽培地
第一组海拔500米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海拔3000米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c组.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平均值(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D.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