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和能量
C.植物体内每个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合理密植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叶片能充分接受阳光
【答案】AD
【解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A.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故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故B错误。
C.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是光照,并不是植物细胞内的每个活细胞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根尖的细胞缺少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C错误。
D.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D正确。
故选AD。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蚕豆叶的下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细胞特点是
①细胞不规则,彼此嵌合着 ②细胞长方形,排列整密
③细胞是无色透明的 ④细胞内有叶绿体,呈现绿色 ⑤细胞间分布着成对的保卫细胞.
A. ①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结合如图,回答相关内容:
(1)上述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____(填字母)。
(2)B的幼体与A很相似,都生活在水中,用____呼吸,但B的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____呼吸,用____辅助呼吸。
(3)D可以将卵产在陆地上孵化,与此相适应的结构是卵有____。除D外,其它营卵生的种类还有____(填字母)。
(4)E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下图所示是这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请据图回答:
(1)A瓶的肉汤需要煮沸目的是____。
(2)打断瓶颈,肉汤变质证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进入了肉汤,并在肉汤中繁殖造成的。
(3)巴斯德还发现了____、____,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消毒法。
(4)通过“鹅颈瓶实验”可知,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的方法使肉汤短时间____而不会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了轰动全球的动物化石群是( )
A. “始祖鸟”化石
B. “澄江动物化石群”
C. “辽西鸟”化石
D. “孔子鸟”化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 所有细胞都具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 所有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的最小结构层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据报道:某企业非法排放含镉等重金属的污水,造成了江西省仙女湖受到严重污染。为了探究镉对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玲玲请技术人员帮忙并设计了如表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用的培养皿相同):
实验材料 | 绿豆种子 | 蚕豆种子 |
步骤一 | 清洗种子数次, 用滤纸将水吸干。 | |
步骤二 | 设计处理溶液。含镉的浓度分别为 0mg/L、2mg /L、6mg /L、10mg /L、20mg/L、30mg/ L、50mg/ L(分别标记为 1,,2,,3,,4,5, 6,7组) | |
步骤三 | 各选取70粒相同的绿豆和70粒相同的蚕豆种子,分别放入各组的培养皿中 | |
步骤四 | ?的注入以上溶液浸种催芽。 | |
步骤五 | 保持25℃下处理液浓度基本不变和维持一定湿度 | |
步骤六 | 7天后,统计种子发芽率如图12所示。 |
请回答:
(1)步骤一的目的是:______。
(2)步骤二中设计1组的目的是:______。1组发芽率没有达到100%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步骤三的表述有缺欠,请改正:_______。步骤四的“?”应填写______。
(4)如果玲玲得出结论“重金属镉抑制豆科植物种子的萌发”。此结论错在:__。(回答出一点即可)
(5)如果玲玲得出结论“重金属镉对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具有相同的影响”。此结论错在:_______。(回答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