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
A. 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 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 小肠绒毛;维生素C、脂肪酸 D. 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人类对它由疑惑到认知、再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谢尼伯、梅耶和季米里亚捷夫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相继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逐渐帮助人们开始探寻光合作用这个神秘而伟大的生命活动。但对于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一直不得其解。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先把绿叶在暗处放置24个小时;然后选取一个叶片,让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将这个叶片取下放在隔水加热的酒精中脱色,再用碘蒸气进行处理。最终发现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遮光的区域则没有颜色变化。
1883年,美国的恩吉尔曼把一些好氧并能运动的细菌放入盛有一条丝状绿藻的溶液中并制成装片,放在没有空气且黑暗的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丝状绿藻,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在此之后,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卡门、卡尔文等人通过更精确的方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更为深入地研究,人们才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光合作用的发现不仅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应用于农业生产。
(1)文中所示,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24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下列装置能够使叶片脱色且科学安全的是( )
(2)你认为萨克斯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恩吉尔曼做的研究中,好氧细菌只向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集中,说明光合作用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B.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C.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D.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5)了解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农业上有很多使作物增产的措施都与光合作用有关系,你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吗?请你任选一个来说明。
作物增产的措施 | 原理 |
①合理密植,调整作物种植的密度 | |
②间作套种,不同高度与形态的植物立体种植 | |
③增加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 |
④延长温室大棚的照明时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人体内某结构中的血流情况模式图,A、C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B为小肠,与A相比,C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B. 若A、C都流动脉血,则B代表的可能是肾小球
C. 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D. 若B为身体下部毛细血管网,则C最终可能为上腔静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因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加上活动量不足,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下面是一份较为合理的早餐食谱:几块面包、一杯牛奶、适量的蔬菜和水果。请据图回答:
(1)食谱中的面包,从图(一)“平衡膳食宝塔”来看,属于_______类(填字母)。图(二)中曲线_______能表示它的消化过程。人体每天需要量最少的是_______类(填字母)。
(2)图(二)中,X表示消化道的部位是小肠。它是人体内消化食物的最主要场所,它含有胰液、肠液及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其中胆汁是由__________分沁的,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
(3)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如果人体缺乏________,就容易得夜盲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在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②细胞核平分为两个③细胞质平分为两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请你据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曲线表示淀粉消化过程。
(2)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分别在消化道的 、 、 开始被消化。
(3)图中的D中含有 、 、 消化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早在10世纪,我国就有人将轻症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的身上,使人能预防天花。这里的痘浆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行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