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大面积增加绿地植被,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东台市民办校联盟八年级12月阶段测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每年端午节,我国很多地方举行划龙舟比赛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请问运动员尽力屈肘划桨时,上臂主要肌肉处于什么状态(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7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我们可以利用如图A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作答:
(1)当图A甲处气体中的CO2(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乙处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呼吸作用强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当图A没有光照(黑暗)时,测得甲处的CO2浓度会高于乙处,原因是图A中的植物及土壤微生物__________________。
(3)当将图A内的光照由暗逐渐调亮时,测得甲处的CO2含量逐渐下降;该过程中,光照强度与甲处气体中CO2的量多地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由此可以说明在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根据这一现象,在大棚种植时,人们可以适当增加大棚内的__________达到增产的目的。
(4)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图C所示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可是有人在黑暗环境中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和动物同样会使空气变污浊。 你认为根据上述实验和学过的知识,应得出的科学推断是:植物必须在__________条件下,且产生的氧______(选填“多于”、“少于”或“等于”)吸收的氧、产生的二氧化碳______ (选填“多于”、“少于”或“等于”)吸收的二氧化碳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7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7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B.C.D.四位同学到李爷爷家做客,李爷爷兴致勃勃的告诉他们,今年又是大丰收。种的萝卜、藕最大的重约5千克,冬瓜最重的二十几千克,四位同学就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请你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
A.萝卜、冬瓜的原材料主要应是二氧化碳和水,而藕则是水和无机盐
B.萝卜、冬瓜、藕的原材料主要应是二氧化碳和水
C.萝卜原材料是水和无机盐,藕是水和泥池中的营养物质,而冬瓜则是二氧化碳和水
D.萝卜、冬瓜和藕原材料主要由水和无机盐组成,其次是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7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植物是制造有机物的“天然工厂”,以下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无机盐、维生素、蛋白质都是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B.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并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有机物是种子的储存物质,没有种子就没有有机物
D.淀粉是有机物,淀粉遇碘变蓝。所以,碘是检验有机物的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关于真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些真菌会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真菌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
C.青霉和蘑菇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
D.真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岳池县酉溪学区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因病摘除子宫的妇女,将会( )
A.不能形成卵细胞 B.失去妊娠能力
C.月经仍然存在 D.仍可以孕育胎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