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和0℃ | B.有光和无光 |
C.有空气和无空气 | D.温度和水分 |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实验编组 | A | B | C | D | E | ||||||||||||||||||||||||||||||||||||||||||||||||
加无污染河水的水体积 | 500毫升 | ||||||||||||||||||||||||||||||||||||||||||||||||||||
加废电池的数量及型号 | 不加 | 1节5号 | 1节7号 | 1节5号 | |||||||||||||||||||||||||||||||||||||||||||||||||
加满江红的数量 | 不加 | 10克 | 30克 | ||||||||||||||||||||||||||||||||||||||||||||||||||
放同样小鱼的数目 | 每组均放一条 | ||||||||||||||||||||||||||||||||||||||||||||||||||||
小鱼存活的时间 | 10天 | 3天 | 5天 | 6天 | 8天结合上述有关内容,请完善下列探究活动 (1)表中B、D两组对照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满江红能净化被废电池污染的水质 满江红能净化被废电池污染的水质 (2)为了探究废旧电池是否会污染水质,应选择 A、B或A、C A、B或A、C 进行对照实验(只写一组).(3)该实验设计中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所选小鱼数目太少,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所选小鱼数目太少,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4)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充分体现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杭州)将一些能较好吸收和发射红外线的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锌等)通过特殊工艺织人造纤维,然后用该种纤维制成的内衣,称之为红外保暖内衣.对于红外保暖内衣和普通保暖内衣在人体运动时,通气和散热的效果比较,某人设计如下实验: ①上午某时间穿红外保暖内衣,跳绳前测前胸体表温度,跳绳10分钟,再次测前胸体表温度. ②下午某时间同一人穿普通保暖内衣(假设普通保暖内衣和红外保暖内衣除材质不同外,其余都相同),在通风状况相同的同一房间里,重复上午相同的实验步骤. ③比较上、下午跳绳前后的体表温度变化量,得出两种保暖内衣通气散热效果强弱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涤红外保暖内衣时,不宜选用的洗涤剂是 弱酸性洗涤剂 弱酸性洗涤剂 .(选填“弱酸性洗涤剂”、“弱碱性洗涤剂”、“中性洗涤剂”)(2)若该人跳绳后腿部发酸,是因为肌肉细胞进行了 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 .(3)有人认为根据该实验得出的结果不可靠,你认为该实验设计中变量控制不严密的地方是 实验时间不同 实验时间不同 、跳绳10分钟 跳绳10分钟 .(写两点)(4)为了得出更可靠的结论,请写出你认为该实验最需改进的具体方面(写一点) 应改为同时在上午测或同时在下午测、跳绳十分钟应改成相同的次数 应改为同时在上午测或同时在下午测、跳绳十分钟应改成相同的次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06?苏州)如图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二氧化碳-氧气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下列表示式能正确表示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是 B B .A.二氧化碳+氧气
B.二氧化碳+水
C.二氧化碳+有机物
D.氧气+水
(2)图中显示出,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氧 氧 和有机物.所以,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绿色植物又是生产 生产 (者).(3)完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分解作用的表示式. 有机物 有机物 +氧气 氧气 分解作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水(4)为了证明微生物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为:实验前,先将 同一种 同一种 (选填“同一种”或“不同种”)树的落叶等量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乙组接种某腐生细菌后也放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对两组树叶都要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湿润 .请你分析该探究实验: ①.该实验的实验组是 乙组 乙组 ;对照组是甲组 甲组 .②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 乙组 乙组 组的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 分解 作用,所以说,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 分解 (者).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恩施市)某环保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一)查阅资料 资料一: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因含汞、铅、铜等有害物质造成水质污染. 资料二:满江红为常见的水生旋类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功效. (二)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