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八校(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表示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烧杯均放有等量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相应环境条件。
(1)每个烧杯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水较多且在水面上有油层,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和C是一组对照实验它们之间的唯一变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只探究光照是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应选择哪几个装置进行实验观察?_________。
(5)B和E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吗?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废物从人体排出,不能称为排泄的是 (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粪便 D. 尿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其血液化验结果往往是( )
A.血细胞数量正常 B.白细胞增多
C.红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组成消化系统的是 ( )
A. 口腔、食道、胃 B. 消化道和消化腺
C. 消化道与肠腺 D. 口腔、胃、小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五四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70年前,人类发现“寨卡”病毒,近期,这一貌似“冷门”的病毒袭扰巴西并蔓延至南美多国。寨卡病毒突然肆虐巴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巴西城市有大量人口,同时也有大量传播病毒的伊蚊。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伊蚊的存在,才能把寨卡病毒传染给人;巴西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控制伊蚊,防止人被寨卡病毒感染。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月9日通报,我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委内瑞拉为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2月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 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
(1)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寨卡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控制寨卡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巴西政府采取措施控制伊蚊,防止人被寨卡病毒感染,该预防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我国男性患者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该预防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寨卡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生物,其结构简单,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能够感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属于____________病毒。
(4)寨卡疫情属于_______传染病,当寨卡病毒侵袭人体后,起抵御作用的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
(5)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为预防某种传染病的发生而接种相应的疫苗,那么,接种的疫苗属于______________这种免疫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五四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古诗中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分别描述了哪两类植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 )
A. 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 B. 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C.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五四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烟台市东炮台海滨风景区生态海豹湾出现大面积结冰现象,景区工作人员及时破冰,并为斑海豹增加投放食物和维生素,确保斑海豹安全越冬,以下对海豹叙述错误的是
A. 心脏四腔,体温恒定 B. 体内有膈 C. 胎生哺乳 D. 用鳃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龙口市(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全球性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C.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泥石流、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