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 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 的供给。
(2)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 (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 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
(3)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 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 。
(1)水分 能量 (2)近 同型血 右心房 (3)胸廓 (4)蛋白质
解析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出血的初步护理;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分析: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出血的初步处理、输血的原则、血液循环、人工呼吸等内容,逐一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的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等,被埋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水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营养物质的供给.
(2)、动脉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从心脏流向四肢,血流速度很快,因此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者之间输血,红细胞容易发生凝集反应.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通过上腔静脉首先到达右心房,从右心房流入心脏.
(3)、人工呼吸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用外力使病人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的一种救助措施.
(4)、蛋、鱼、奶等食物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1)水、营养物质
(2)近;同型;右心房
(3)胸廓
(4)蛋白质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 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 的供给。
(2)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 (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 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
(3)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 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山东省业水平考试生物模拟试卷(1) 题型:综合题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 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 的供给。
(2)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 (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 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
(3)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 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