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各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按照结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 ⑤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⑤ C. ④②①③⑤ D. ②⑤①③④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及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回答问题: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填序号)。
①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安放
②转动反光镜,从目镜中看见白亮的视野
③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将观察物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
⑤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等结构看清物像
(2)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物像模糊不清,可转动使物像更清晰;所见视野如右图,欲使C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方移动。
(3)上述操作中,发现视野中有污物B存在。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40×物镜后,污物仍不动。但换上16×目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上。
(4)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光线很强的条件下,为了控制进光量,应选用较的光圈(填“大”或“小”)和反光镜(填“平面”或“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某校学生制作并观察某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图片,图甲是操作步骤,图乙是根据观察绘制的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b图表示的操作过程是_______,c图中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________。
(2)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图丙中[]__________________。若显微镜目镜为10×,物象放大了400倍,则物镜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倍。
(3)口腔上皮属于组织,是细胞分裂和_______的结果。植物体与人体相比没有的结构层次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2016年11月11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为网友们报道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种菜试验。
天宫二号上选择栽培的蔬菜是生菜。生菜是常见的食材,在地面上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重要的是生菜从种子长到可食用植株需要大约30天时间,这与神州11号飞船本次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很相近。
航天员们就像是太空的“农民”,每天至少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给幼苗灯光照射,用注射器往栽培基质中推入空气,检测栽培基质的含水率、养分含量等。
种子发芽后,航天员打开培养箱顶部的灯光,为生菜提供光照。灯光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生菜对红光吸收效率非常高,在红光照射下生长得很好;采用绿光是因为它照射到生菜叶上,视觉效果非常好;蓝光则是对植物形态舒展具有较强的作用。生菜进入成长期后,在光照的作用下,就开始变绿并快速生长。
航天员们还要定期给生菜间苗和补水。间苗是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第一次间苗后在每个单元格里保留两棵菜苗,第二次间苗后在每个单元格里只保留一棵菜苗。航天员们发现,间苗后留下的菜苗长得更健壮。太空种生菜使用的栽培基质是蛭石,航天员们用注射器将水注入生菜根部的蛭石中,由于蛭石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会在其中均匀地分布。
这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暂时不让航天员食用。航天员们要把植物采样带回来,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才会在下次航天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太空栽培的蔬菜。
(1)生菜被选为中国人首次太空种菜的植物,是因为生菜从种子长到可食用的植株大约需要天。
(2)航天员们给栽培基质中注入空气,是为了促进生菜根部细胞的作用,有利于生菜的生长。
(3)由于太空是失重环境,将灯光置于培养箱顶部,可确保生菜的生长方向是。在灯光下生长一段时间的生菜叶片呈绿色,是由于细胞中是绿色的。
(4)航天员们定期用注射器将水注入生菜根部的蛭石中,水分会通过根、茎中的组织运输到叶,作为作用的原料。
(5)对于今后太空植物栽培的进一步探索,你认为下面的做法中,不合理的是(选填下列字母)。
A.进行生菜的多轮栽培实验,掌握生菜太空生长的规律
B.做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实验,探索不同植物的太空栽培技术
C.为获得可食用的太空植物,探索微生物对太空栽培植物的影响
D.在无CO2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探索CO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变量为光的对照实验
C.步骤③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