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关于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C.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D.米勒实验证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答案】B
【解析】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A、实验中设置的正、负电极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雷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A正确。
B、该实验不能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B错误。
C、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中共有20种有机物,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C正确。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了第二天的实验课,提前捉了一些蚯蚓。下列哪种保存方法能让他捉到的蚯蚓较长时间地存活( )
A.放在装有草木灰的大烧杯中,用纱布封住杯口
B.放在装有少量清水的矿泉水瓶中,并拧紧瓶盖
C.放在装有少量石子、菜叶和较多干土的开口容器中
D.放在装有较多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封住杯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资料,分析下列问题:
资料一: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牛 奶瓶的盖子,并且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资料二: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用捕来的昆虫喂养养在鱼池边浮到水面张 口求食的金鱼,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三: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些“站岗放哨”的鸟,当发现敌害时,它们会大声鸣叫,或着狂奔,或者使劲煽动翼,做起飞状,使群体迅速作出防御敌 害的准备或者快速逃生。
(1)资料一中“其他大山雀也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2)资料二中“美国红雀喂金鱼”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属于______行 为,该行为是由其体内的______所决定的。
(3)资料三中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鸟类的这种行为对这个群体的 意义是______
(4)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刺猬遇到敌害会缩成一团。从动物行为的 表现形式来看,刺猬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用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蝎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B.蝗虫只是害虫,对人类有害无益
C.蜜蜂等可以为绿色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D.萤火虫等在仿生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市近郊一养鱼专业村,村民不断发现鱼塘里的鱼大面积集群死亡,村民们弄不清鱼塘里的鱼集群死亡的原因.一时间,出现各种迷信传言,也有的村民不相信传言.为了弄清鱼的死亡原因,便拨打了晚间新闻热线,求助相关部门.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鱼塘的鱼集群死亡的原因是鱼塘的水质变坏所致.请你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来探究这样的水质是否适合鱼的生存.
若你提出的问题是:该村鱼塘的水质是否会影响鱼的生存?
(1)根据上述提问,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
(2)你将选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盆,甲盆盛足够的该村鱼塘水,乙盆盛等量的适合该村所养殖的鱼能健康生活的水,以及_____等.
(3)实验中,其中实验组是_____,对照组是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植物的类群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 )
①藻类植物 ②蕨类植物 ③被子植物 ④苔藓植物 ⑤裸子植物
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④①②⑤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番茄植株生长过程中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
A.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B.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C.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D.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