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传染病类型 | 常见传染病 | ||||
A | 呼吸道传染病 | 蛔虫病 | ||||
B | 消化道传染病 | 艾滋病 | ||||
C | 血液传染病 | 乙型肝炎 | ||||
D | 体表传染病 | 甲型流感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解答:解: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将人类传染病分为四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这四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以及常见病例如图所示: 可见,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艾滋病、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可见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类型,可结合上面表格中的内容来比较记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卫生厅近期组织专家对我省夏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发布丁卫生防病信息提示,目前已进入流行期.由于病毒型别发生转变,全省病例表现以轻症为主,重症数量相对减少.但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病例仍占一定比例,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依然存在. 很多市民把该病与口蹄疫相混淆,曾一度引起恐慌,其实手足1:7病是上世纪80年代 就发现的一种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播快,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呼吸道飞沫、接触也可传播. (1)手足口病患者感染的肠道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它属于 病原体 病原体 ;从免疫的角度来说,它属于抗原 抗原 .(2)肠道病毒EV71型传染病患者康复后可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原因是这种免疫属于 特异性 特异性 免疫.(3)专家认为,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常见传染病,我们单独使用抗细菌性的抗生素治疗该病患者有良效吗? 无 无 为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请你为此病高发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该传染病的可行性措施注意饮食卫生;进行计划免疫,注射疫苗 注意饮食卫生;进行计划免疫,注射疫苗 .(4)有人在治疗传染病时,错把某种激素当成治疗药物结果引起非正常肥胖,不久,体重又恢复正常.由于体重降得太快,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担心与糖尿病有关,给他化验了一种激素的指标,你认为医生是化验哪种激素 胰岛素 胰岛素 ;肥胖容易造成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方面疾病,青少年一定要杜绝肥胖,请你说出两种抵制肥胖的措施:积极锻炼身体 积极锻炼身体 ,少吃油腻食物 少吃油腻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炭疽病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马、羊等草食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症状为高热、黏膜紫黑、呼吸困难等,常常来不及医治而死.尸体应烧毁或深埋.健畜每年接种减毒的炭疽杆菌菌苗.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可引起人类炭疽病,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对炭疽病进行过深入研究,发明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和预防接种,从而使免疫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病原体毒性降低,称为 疫苗 疫苗 ,它不具备感染性,经注射、口服、鼻吸等方法进入健畜体内,使健畜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 ,从而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2)带菌的牛、羊等对健康人来说是 传染源 传染源 ,健康人可以称为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属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 .(3)按传播途径分,炭疽病是一种 体表 体表 传染病.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12?高安市二模)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患者的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患者的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患者实施隔离治疗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特异性免疫 C.能引起婴幼儿患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属于病原体 D.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1年浙江省4市中考汇编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