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据图回答:
(1)光、二氧化碳(CO2)、水(H2O)等属于生态系统的
 
部分,图中生产者是
 

(2)螳螂的发育过程要经过
 
三个时期,属于
 
发育.
(3)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请写出图示中的食物链:
 

(4)铅中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近年来我国共发生了多起血铅事件.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
 

(5)近些年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这与
 
气体的增多有关,那么最好的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原因是植物的
 
作用可以大量的吸收该气体,请写出植物进行该生理过程的反应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专题: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
(2)昆虫的发育过程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3)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4)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其浓度也随着生物体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螳螂、黄雀、蛇,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因此,光、CO2、H2O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图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
(2)螳螂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且若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不明显,因而叫做不完全变态.
(3)图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4)由图可知,蛇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其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应该是最高.
(5)近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可以植树造林,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大量的吸收该气体.
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故答案为:(1)非生物;绿色植物;细菌;
(2)受精卵→幼虫→成虫;不完全变态;
(3)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4)蛇;
(5)二氧化碳;光合;二氧化碳+水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生物富集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该知识点考试必考,要理解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对青春期的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没有差别
B、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有关
C、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D、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尖的表面被称为“根冠”的结构保护着.随着根在土壤里不断伸长,根冠的外层细胞不断磨损,但根冠从不会因为磨损而消失,原因是(  )
A、分生区细胞能分裂和分化补充根冠细胞
B、根能够长出根毛
C、根冠细胞特别耐磨
D、伸长区细胞能伸长到成熟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卵白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  )
A、养料B、水分和营养物质
C、水分D、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哪项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
A、阴暗 明亮
B、潮湿 干燥
C、温暖 寒冷
D、食物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请将下列动物的各种行为与其属性用线连接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软体动物身体
 
,体表有
 
,大多有
 
,运动器官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连线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因亲姐妹性状有相似性,所以子代个体间存在遗传现象.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