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
(2)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丙、丁对物质循环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
(3)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丙,丁中含能量最少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呼吸作用 细菌、真菌 促进 乙→丙→丁 丁
【解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排出二氧化碳;动植物遗体的中的有机物在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下,也会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
由图可知:②表示光合作用,①③表示呼吸作用。甲表示分解者,丙和丁表示消费者。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分析图可知②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①③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
(2)图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能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返回自然环境中,又被植物重新利用,进行循环。因此④表示的过程是分解作用,所以甲代表的生物是细菌、真菌,B、C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代表的生物是动物。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对物质循环起到了促进作用。
(3)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用箭头和字母表示)。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乙,丙,丁中含能量最少是丁。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鸡卵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鸡卵的结构中,将来能发育成雏鸡的部位是[__]_____,该结构与[⑥]_____和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的[__]_____共同构成完整的卵细胞。
(2)鸟的生殖发育摆摊了_____的限制,这也是鸟类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我们熟悉的小爱迪生孵蛋的故事中,没有成功的原因是:鸡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继续发育时,受外界_____的影响比较大。
(4)在鸡卵外壳上涂抹上凡士林油,你认为能不能孵化出小鸡?_____,其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1]→[4]→[3]→[2]→[5]
D. 若[4]处受损,有感觉但不能发生膝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下面以“膝跳反射”和“听到铃声进教室”两个反射为例,分析反射弧与神经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属于[ ] ;“听到铃声进教室”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属于[ ] 。
(2)上述两类神经共同构成了[ ] ;控制“膝跳反射”和“听到铃声进教室”两个反射的神经中枢都位于[ ] 中。
(3)神经系统通过许许多多的反射弧,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和处理 ,调节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蝗虫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分别标号为A、B,A试管中把头浸没在水中,B试管中把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露出头部(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相关问题。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_____试管中的蝗虫,原因是蝗虫呼吸气体进出的门户____位于_____部。
(2)蝗虫可以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其中重要一条是具备了坚韧的___,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可以有效地防止___。
(3)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用蚯蚓做实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关键是它呼吸气体的部位是____;软体动物缢蛏靠____呼吸;两栖动物幼体用____呼吸,成体用____呼吸____辅助;鸟类用____呼吸____辅助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