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7.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l)图中B是指生产者,D是指分解者.
(2)在光照作用下,植物利用①②进行光合作用(生理过程),制造有机物,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B与C之间的关系是捕食.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2、图示:A为二氧化碳,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⑥、⑦是呼吸作用,④、⑤是分解作用.

解答 解:(1)在碳循环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体内主要是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物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换为无机物的是分解者,所以本答案为B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2)在光照作用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又会被动物等消费者所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1)生产者;分解者;
(2)光合作用;有机物;
(3)捕食.

点评 正确掌握理解碳循环的图示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鼻腔内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冷空气有清洁作用,吃饭时说笑,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引起咳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  )
A.血液或血制品B.危险性行为
C.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触D.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和针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吸气时,膈肌收缩,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B.大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
C.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D.动脉能将血液从全身各器官输送回心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连线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判断题

2.用碘酒给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染色,主要目的是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以便观察.√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流进和流出肾小球的血液依次分别是(  )
A.动脉血  动脉血B.静脉血  动脉血C.动脉血  静脉血D.静脉血  静脉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淡水生态系统D.生物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请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吗?
(2)作出假设:唾液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
(3)制订并实施实验计划(实验过程如表所示)
试管 处理方法(不作说明的,均按等量处理)
A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37℃温水,10min后取出→2mL碘液
B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37℃温水,10min后取出→2mL碘液
据表可知,实验的对照组是B试管,实验控制的变量是唾液.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观察到实验现象是B试管变蓝色,原因是该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支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该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变成了麦芽糖.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说明假设成立.
(5)如果实验计划和过程正确无误,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重新做出假设后,继续进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