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请参照下表,填写“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记录。
(1)将实验记录填入表中的空白处
操作项目 | 实 验 组 | 对照组 | ||
I | II | |||
实验 | 方法 | 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 | 用稀盐酸浸泡鱼骨 | 不做处理 |
结果 | 变成灰白色 | ( ) | 无变化 | |
鉴别 | 方法 | 用解剖针敲击 | 对折弯曲 | 敲击和弯曲 |
结果 | ( ) | 柔韧 | 坚硬而有弹性 |
(1)鱼骨碎了硬、脆 鱼骨变软了
(2)有机物 大 小 变形
解析试题分析:(1)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常用煅烧法和盐酸脱钙法来验证:
1、煅烧法:将鱼骨用火烧,有机物能燃烧,且有焦糊的味道,煅烧能除去有机物,剩余物为无机物中的无机盐,不易燃烧,骨会慢慢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用镊子轻敲煅烧后的骨,骨会碎裂,为骨的煅烧;
2、盐酸脱钙法:将鱼的肋骨浸泡在15%的盐酸中,无机物中的无机盐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剩余的物质是有机物,会变的柔韧,骨能对折弯曲,称为骨的脱钙。
以上实验说明骨的成分主要是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其中无机盐使骨质坚硬,有机物使骨柔韧。
(2)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成人的骨中,有机物大约占1/3,无机物大约占2/3,这样的即坚硬,又有弹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某组同学在饲养家蚕的过程中,发现家蚕很喜欢吃桑树叶,家蚕喜欢吃桑树叶是不是家蚕的先天性行为呢?针对这一问题他们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们在制定实验方案时的假设和争论的几个问题,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1.该组同学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蚕的选取:
A.使用已经孵化的家蚕进行实验
B.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化的蚕进行实验
你的建议是选择________方案,原因 。
3.实验用蚕的数量:
A.每组三只 B.每组十只
你的建议是选择________方案,原因 。
4.树叶的选择
A.选用桑树叶和杨树叶 B.只用桑树叶就可以
你的建议是选择_______方案,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1)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 B.偶然行为 C.取食行为 D.学习行为
(2)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
A.它们可能吓唬其它鸭了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将会认为猫它们的母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小明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请你帮他回答问题:
试管 | 加入物质 | 控制条件 | 检验方法 |
1号 | 馒头碎屑+2 mL唾液 | 37 ℃水溶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2号 | 馒头碎屑+2 mL清水 | 37 ℃水溶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靖州杨梅甜天下”,靖州杨梅个大饱满,酸甜味美,可以鲜吃,也可以制成蜜饯和杨梅酒,很受人们喜爱。
(1)杨梅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
(2)杨梅开花时节如果遇上连日阴雨,其产量会大幅下降,是因为下雨影响了杨梅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梅里的糖分是其叶片通过__________作用合成的。合成糖分的原料是______ ____和水。
(4)杨梅酒是将杨梅通过____________的发酵配制而成。
(5)走进大片梅林中,感觉潮湿凉爽,是因为杨梅树叶片通过__________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分所一对致。
(6)农民为了繁殖大量的杨梅树又不改变杨梅的品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请将下列动物行为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①乌贼在遇到敌害时,从墨囊中喷出墨汁。 ②大雁随季节的改变而迁徙。
③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发生争斗。 ④母鸡哺育小鸡。⑤狗走一段路排一点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