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实验表明,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的酸碱度(PH值)等.下面的实验是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某种酶的活性与溶液的酸碱度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且溶液PH值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都加一块0.5cm3大小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然后将5支试管同时放置在25℃室温条件下处理,记录各试管内蛋白块的消失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号
酶溶液的PH值1234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分钟)129ll45≥65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值是2.
(2)在人的消化道内,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3)当溶液的PH>2时,随着PH值的增大,酶的活性减弱.

分析 由表中的数据分析:酸性弱时,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长,酸性强时,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短,所以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酶活性越强,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酶的活性除了与酸碱度(PH值)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解答 解:(1)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有催化作用,胃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说明酶的活性越强,从表中数据可知当PH约为2时,胃蛋白块消失时间最短,即胃蛋白酶催化作用效果最好.
(2)在人的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3)有表中可总结出溶液的酸碱度(PH值)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但超过一定的PH值时,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酶的活性反而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1)2;
(2)氨基酸;
(3)减弱(或下降).

点评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保护和发展野生鹿群,1906
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植物→黑尾鹿→狼;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狼群数量的骤减而增多后则因植被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给我们哪些启示:人们不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外来干扰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应尊重生态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甜菜幼苗B.无光环境中培养出黄色蒜苗
C.美容手术割出的双眼皮D.同学们的各种个性发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是神经系统与其所调节的部分器官重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A、B所指的结构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人脑与躯体内脏联系的通道是脊髓中的白质.
(2)人形成视觉的感受器是[3]视网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的[1]晶状体过度变曲,形成近视.
(3)肾脏产生的尿液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尿液储存到一定量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请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婴儿排尿反射的基本途径:⑤→⑦→B→⑧→⑥.
(4)某人由于脊柱某个部位意外受伤而导致能产生尿意但不能控制排尿,则该患者的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⑩(填序号)
(5)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人类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人看到红灯就停止前进,这属于条件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把同一品种的漳平永福茶花引种到别处后,由花多而大变成花少而小.这种变异是(  )
A.由基因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B.由基因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C.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D.由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苋菜浸泡在清水中,清水不变色;但用开水浸泡后,水会变红色.这是因为开水
损伤了细胞的哪一结构(  )
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膜D.细胞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某同学在刷牙时经常发现牙龈出血,你建议该同学在饮食上应多吃(  )
A.牛奶和鸡蛋B.肥肉和鲫鱼
C.动物的肝脏D.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右图为小肠内表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壁上有肠腺,能分泌肠液.
(2)一个成年人的小肠长5~6m,但其内表面积约为200m2,是因为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增大了其表面积,有利于吸收,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营养物质小肠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爸爸去哪儿》热播后,演员郭涛的儿子--“石头”让人印象深刻.请据图分析:

(1)“石头”的午餐主食是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将在A系统中被分解为葡萄糖,该系统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石头”在为爸爸喊加油时,其吸入的氧气在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使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葡萄糖和氧气都是通过[]系统进行运输,该系统的动力器官是心脏.
(4)细胞内,葡萄糖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及维持体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