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把一段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横切面上首先变红的部位是(  )
A.全部变红B.导管C.表皮D.气孔

分析 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筛管位于维管束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

解答 解: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所以观察到变红的部分是木质部的导管.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探究生命起源化学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主要区别是其不含氧气.
(2)正负电极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的闪电.
(3)B 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实验后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米勒实验说明: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大家熟悉的歌咏春风绿柳的诗句.其实,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芽发育成的.如图一是叶芽结构示意图(纵切面),图二是叶片结构示意图,请你据图回答问题(方括号内填图中标号)

(1)图一中,[①]幼叶将来发育成叶,叶芽将来能够发育成新的枝条,主要是因为芽中有分生组织.
(2)观察图二可以看出,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构成,在结构⑥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绿色颗粒,这些绿色颗粒是叶绿体,这里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
(3)柳树、杨树等陆生植物能够通过叶片向外界散失大量的水分,这是因为其叶片的⑦和⑤上有大量的[⑧]气孔.陆生植物向外散失大量水分,这对于植物体的重要意义是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4)植物向外散失大量水分,这不仅对于植物本身有重要意义,还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三是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给图中的箭头和虚线加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至少三处),重点标出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生理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
(3)如图所示的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组对照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B(填写字母).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由此,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方法是A(填写字母).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小明想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他将两份等量的大米分别种在两个花盆中,浇适量水后,一盆给予光照,另一盆放在黑暗中,保持二者所处的环境温度相同,结果两盆中的大米均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分太多B.光照太强C.温度太高D.胚被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滴加碘液后,A中变蓝的部分是[2]胚乳,变蓝的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
(2)A中的新植物体的幼体是[7]胚,它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3)A与B具有的相同的结构是都有种皮和胚及供胚萌发的营养物质,不同点是B没有胚乳,其营养主要贮存在[4]子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某同学在一片草地上发现了蝗虫、麻雀、蛇、田鼠、蝴蝶,他把这5种动物分为两类,他的分类依据不可能是(  )
A.是否体内受精B.体温是否恒定C.是否能飞行D.有无脊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只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
B.植物只在黑夜进行呼吸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植物白天和黑夜都进行呼吸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