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鼓膜
C.中耳D.内耳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解答 解: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由上可知,某人失聪后,医生检查发现中耳的结构完好无损,那么,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
故选:A

点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B.尿素C.无机盐D.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现有小鲤鱼数条,金鱼缸、凉开水(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已经除去)、池塘水等.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否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1)提出问题: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否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2)作出假设: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3)设计探究方案:
①取两个相同的鱼缸,编号为甲、乙,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凉开水和池塘水.
②分别取5条小鲤鱼放入甲、乙两金鱼缸中,观察一段时间并记录鲤鱼的不同表现.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小鲤鱼会大口吞水,运动缓慢,并最终死亡,而乙中的小鲤鱼无异常表现.
(5)根据预测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鱼在水中呼吸时需要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是一个长骨的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的结构名称:
2骨膜 3骨髓    7骨质
(2)对骨的生长和再生起主要作用的是图中的2 (填代号)
(3)颜色和功能都会随着生理过程不同而发生改变的是图中的3(填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水螅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来生殖,芽体 长成小水螅后,就会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独立生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是缩手反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2)若图中[1]表示感受器,请写出图中其他序号所表示的结构名称:
[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3)当手受到针的刺激,会发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1→2→3→4→5
1→2→3→4→5(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从反射的类型看,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4)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会感到疼痛,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上的躯体感觉中枢,以后见到针会有意识地躲避,此反射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是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每天人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含糖类较多的食物.
(2)每天人摄取最少的食物应是含脂肪较多的食物.
(3)青少年正在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因此需要多吃金字塔中第3、4层食物,这类食物含蛋白质较多.
(4)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应该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因此在他们的饮食中应该少吃第5层的食物.
(5)”膳食平衡宝塔“的角度评价下面三位同学的早餐食谱,最为合理的是C.
A.两个馒头、一杯可乐  B.一个鸡蛋、一杯开水  C.一个鸡蛋、一个馒头、一杯鲜橙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可以在水中旋转前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根据事例,完成下列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和掠夺式或过度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