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如图是某个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蛇.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收获季节,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建造沼气池,利用秸秆产生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昆虫、鼠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因此可见,每种动物都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任何一种动物.
(4)用以下词语,写一段与生物学有关的小短文,(字数没有要求,但所给的词语都要用上才给分).鹰,温度、草、雨、阳光、蚱蜢、青蛙、风.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分析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 解:(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植物→鸟→蛇、植物→昆虫→鸟→蛇.
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故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昆虫和鼠因失去天敌,就会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故答案为:(1)4;蛇;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昆虫;鼠;不要随意灭杀任何一种动物;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和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涡虫体型为两侧对称,比水螅的辐射对称高等之处在于(  )
①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②前端(头部)感觉器官集中,能最先感知外界刺激
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
④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A.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判断题

10.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对实物放大作用的是目镜、物镜、反光镜.×.(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卡通图解,请你仔细观察:

(1)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在健康人清洁皮肤上涂的病菌很快死亡,是D图所起的作用.
(3)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得,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
(4)图中a表示溶菌酶,它具有杀菌作用;图中d是吞噬细胞,它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它们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5)人体发生炎症反应的时候,哪种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这一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哪种活动不是学习生物的常用方法?(  )
A.调查法B.实验法C.观察法D.辩论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四组全为遗传病的是(  )
A.白化病、色盲、先天性愚型B.血友病、夜盲症、坏血病
C.侏儒症、白化病、贫血D.色盲、血友病、乙型肝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及茅盾笔下的“白杨礼赞”,分别描述了两类植物,分别是(  )
A.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如表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123
馒头碎屑或块碎屑适量碎屑适量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2ml唾液A2ml唾液
是否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保温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2ml清水,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
以1和2两种处理为一组实验时,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1和3号试管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
(4)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3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判断题

18.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