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019年3月24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It's Time!”我国将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时不我待,行动起来,终结结核”。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肺结核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其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另外接种卡介苗、积极参加锻炼,可以有效预防该病。
(1)引起结核病的结核杆菌在传染病学上称之为____,当该病菌侵袭人体后,起抵御作用的第二道防线是____。
(2)在疾病流行期,更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卫生,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分析,这种做法属于____。
(3)用卡介苗对易感人群(儿童)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简称____。
(4)接种卡介苗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原因是在体内产生了能够抵抗结核杆菌的蛋白质,该蛋白被称为____,这种兔疫类型属于____免疫,该兔疫是由____和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病原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切断传播途径 计划免疫 抗体 特异性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解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肺结核病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从传染病的起因看,结核杆菌属于病原体。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图:
所以起抵御作用的第二道防线是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在疾病流行期,更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卫生,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起到免疫作用。用卡介苗对易感人群(儿童)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
(4)接种卡介苗后,之所以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原因是,在体内淋巴细胞产生了一种能够抵抗结核杆菌的特殊物质,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该抗体只对结核杆菌有免疫作用,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接种卡介苗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原因是在体内产生了能够抵抗结核杆菌的蛋白质,该蛋白被称为抗体,这种兔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该兔疫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共同完成的。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杜鹃,亦称映山红,杜鹃花科,是潍坊沂山著名的花卉,关于这种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杜鹃属于被子植物,两性花
B. 杜鹃与杜鹃鸟相比,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C. 由于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分化,杜鹃的茎能够逐年加粗
D. 利用嫁接技术,可以让同一株杜鹃开出不同颜色的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肌肉协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和[②]的名称分别为_____和_____;骨骼肌包括[③]_____和[④]_____两部分。
(2)在体内骨骼肌受到来自_____传来的兴奋刺激后而收缩,牵拉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3)屈肘时(图甲)_____(填序号)收缩,伸肘相反。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_____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图,如图2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A→E”表示生物成分,“甲→丁”表示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1)在如图1中有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猫头鹰处在第四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以该食物链为例,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2000千焦能量,猫头鹰最少可获得能量_____千焦。
(2)如图1中,当农田大量使用农药,经过一段时间后,_____体内的农药含量最高,这种现象称为_____,若要将这一生态系统补充完整除了补充非生物成分外,还应补充图2中E,代表的生物是_____。
(3)从如图2可以看出,丙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___]___,因为只有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丙转化为有机物,进行碳循环。
(4)物质循环与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 ℃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
B. 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D. ①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