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如图所示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细胞生长B.过程③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D.过程④表示细胞分化

分析 由图可知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的增大,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③过程表示细胞分裂非常快,④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解答 解:A、细胞生长是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但是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图中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A正确.
B、图中③过程表示细胞分裂非常快,并且可以不断分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了变化,B错误.
C、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多,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未发生变化.图中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C正确.
D、过程④表示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D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一是具有一定的识图作答能力,从图中获得解题信息;二是理解掌握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生理过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是人体部分血液循环与肾单位模式图.图中数码表示人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流经结构[1]后,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主要是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2)血液由[3]流至[4]时,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尿素、尿酸;[6]内的血液比[5]内的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升高,这主要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有关系;正常若能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而排出的尿液仅1.5升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机构[2]产生的尿素分子在到达肾脏前,会随血液经过心脏2次,经过肺1次.由此可知,尿液的形成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尿液的成分其实就来自于血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类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可使人体产生对应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乙肝病毒属于病原体(选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3)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分析,隔离乙肝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4)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接种乙肝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企鹅孵卵B.黑猩猩用石头砸坚果
C.缉毒犬查毒品D.大山雀偷喝牛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一只老母鸡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随即发出一声惊叫,小鸡们便紧张而迅速地躲进老母鸡的翅膀下,母鸡和小鸡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2013年3月31日晚8点30分~9点30分,全球共14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B.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C.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2013年3月,在上海确诊首例甲型H7N9流感病人,截至2013年4月12日,全国共报告43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1人.如图是该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人感染该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等.
医生建议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A.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B.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C.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定期对所处环境消毒,杜绝空气或环境中的传染;D.吃禽肉要煮熟、煮透. 
(1)甲型H7N9流感的病原体是禽流感病毒,它的结构包括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与其它生物结构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细胞结构.
(2)资料中列举的A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C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4月10日,上海4岁患儿痊愈出院,在给他治疗过程中注射某些抗生素,注射抗生素要进行“过敏”试验,以防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生素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这个4岁患儿痊愈出院后,他还是甲型H7N9流感的易感人群吗?为什么?不属于,体内具有了抵抗甲型H7N9流感的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验回答问题:
(1)在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第一步要进行暗处理,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本实验中,检验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的方法是滴碘液.
(3)在用金鱼藻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中,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2015年3月31日是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是中小学生远离交通事故,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行为.请据下列图示,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

(1)行人通过人行横道,要按人行横道灯的指示通行.当你在通过人行横道线前,看到人行横道红灯亮时,应该停留在人行横道线前等待.在这一过程中,交通信号灯发出的光纤经过眼球[②]晶状体的调节,刺激[④]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Ⅲ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急救车的“鸣笛声”刺激耳内[6]耳蜗处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无论是选择在人行横道前等候还是通过人行横道,都是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脊髓中相应的神经中枢后,再经[d]传出神经传递到相应的肌肉而产生的.
(4)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各个系统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