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表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请回答:
甲、乙、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这三种物质在D处最终被分解为: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从曲线中看出:(以下填名称)食物的消化开始于_________,完成于________;________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D器官的________ 结构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吸收营养物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我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正常情况下,当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图中食物链进行流动时,甲、乙、丙三类动物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伴随着碳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1)心脏位于人体 。
(2)血液由2射出,流经5、6到3的循环途径叫 。
(3)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 ] ,其内流的是 血。
(4)血液只能从1流向2,从4流向7是因为 的作用,它只能 方向开放。
(5)从M到N,血液中氧含量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据图回答:([]内填写序号,横线上填写名称.)
(1)家鸽的身体呈 形,这有利于飞行.
(2)图中所示的结构②是 ,当家鸽飞行时,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图中[ ] ,并在其中进行 ,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3)除上述特征外,家鸽适应的特征还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它们却能避免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这说明( )
A.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
B.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
C.变异是定向的
D.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能够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成功培育了一系列抗虫棉品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该项生物技术属于
A. 克隆技术 B. 转基因技术
C. 发酵技术 D. 细胞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中,其中A.B.C表示三项生理活动,E、F表示两种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的过程【 】 所释放的能量。
(2)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 】 的效率,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E所代表的物质是
(3)当C过程大于A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积累,并使植物表现出 现象。
(4)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是 。
(5)该植物体夜晚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课上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合理膳食”,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聊里“晒”出了自己的午餐(如图)。你认为谁的午餐既营养合理又经济实惠?( )
A.甜心冰激淋 B.小黄豆 C.腹黑大魔王 D.太阳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强同学学习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后,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很感兴趣。下图是小强对家族内有无耳垂性状的调查示意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奶奶无耳垂,爸爸有耳垂,在遗传学上,这是 现象。
(2)人的有耳垂与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据图判断 为显性性状。
(3)若用A、a表示控制这对性状(耳垂的有无)的显、隐性基因,则小强和爸爸的基因组成是 。
(4)小强的爸爸有耳垂,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下图中的 。(填写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