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某同学在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中制定如下方案:
编号加入物质水温时间
甲组淀粉+唾液37℃10min
乙组淀粉+唾液90℃10min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组同时滴加碘液后,甲组变蓝色,乙组不变蓝色
B.两组同时滴加碘液后,乙组变蓝色,甲组不变蓝色
C.两组同时滴加碘液后,甲组变蓝色,乙组也变蓝色
D.两组同时滴加碘液后,甲组不变蓝色,乙组不变蓝色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 解: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由于唾液淀粉酶发挥活性的最佳温度是37℃,在这个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换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90℃温度太高,不利于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发挥,唾液淀粉酶无法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所以滴加上碘液后会变蓝.
故选:B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对淀粉的消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小军患了夜盲症,到了夜晚就看不清东西,这主要是因为他体内缺乏(  )
A.维生素CB.维生素B2C.维生素AD.维生素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Ⅰ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过程,其中甲和乙表示细胞结构,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图Ⅱ表示该植物一昼夜(O-K段)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释放量.请分析回答:

(1)在图Ⅰ中,甲表示的结构是叶绿体,①表示的物质是氧气.
(2)在图Ⅱ中,从A点开始,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开始减少,说明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
光合作用利用了.
(3)在BF时间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4)在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气温较高,导致气孔关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雷鸟羽毛保护色的形成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B.上帝创造的结果C.环境进化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同期孵化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20是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②A组每天饲喂5克饲料和少量甲状腺激素,B组每天只饲喂5克蝌蚪饲料,不添加甲状腺激素,其余条件保持相同;③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要素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尾脱落时的平均身长(cm)
A组47260.75
B组59371.3
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
(1)从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吗?.
(3)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实验中选用蝌蚪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5)如果该小组同学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再选择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将其甲状腺切除,其余条件应与B组相同(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家庭制作甜酒时,需将蒸好的糯米冷却后加入酒曲(内含酵母菌),并且需将酿酒的器皿密封.若天气寒冷,还需采取保温措施.据此分析回答:
(1)加入酒曲的目的是: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然后,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2))酿好的甜酒表面常有一层泡沫,这是由于产物二氧化碳 逸出形成泡沫.
(3)天气寒冷时,需要保温的目的是确保酵母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4)酿酒过程中,需将器皿密封的原因是制造无氧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含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B.无机盐C.D.大分子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2014年全国爱眼日的主题是“关爱青少年眼健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角膜、虹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路
C.近视眼患者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D.调节晶状体曲度大小的是睫状体,分布有感光细胞的是脉络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的新鲜莲花菜;
②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③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液体未加热和煮沸后亚硝酸盐的含量;
④用水封坛,放在15~20°C环境中;
⑤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
所得数据如下:
时间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mg/kg)
未加热时加热煮沸后
1号坛2号坛3号坛1号坛2号坛3号坛
封坛前0.150.150.150.150.150.15
第4天0.60.20.80.60.20.8
第8天0.20.10.60.20.10.6
第12天0.10.050.20.10.050.2
第16天0.10.050.20.10.050.2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发酵泡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它与莲花菜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3)孙悟同学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了1号坛与2号坛内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见右上图),请你在表中补画出3号坛的变化曲线.
(4)根据曲线及表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①不同时期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在腌制的第12天后,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
②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
(5)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是什么?没有设置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