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其内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传粉、受精后,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
B.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来自于胚乳和子叶
C.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胚,胚根最先突破种皮
D.大豆幼苗主要通过成熟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收来的水分只有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大部分散失到空气中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年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中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类染色体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一定是22条常染色体+Y
B.正常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C.近亲结婚能引起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异,增加了患遗传病的机会
D.苯丙酮尿症不是遗传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年湖北省老河口市中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小明给植物分类时,把水稻、西瓜、松树归一类,把海带、苔藓、蕨类归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A.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 B.有叶的和无叶的
C.有根的和无根的 D.生活在陆地上的和生活在水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乐山市区初毕业会考暨高阶段统一招生适应性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3年3月,河南新乡市发生造纸厂废水灌溉麦田事件,农民用未经处理的造纸废水顺着麦垄流进百亩麦田,导致萌发的麦苗稀稀拉拉。小明为了探究造纸废水是否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因此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假设:造纸废水会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号A、B,每个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纱布,将200粒大而饱满的小麦种子平均放入A和B中;
②向A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造纸废水,向B培养皿中倒入 ;
③将A、B两个培养皿放在适宜种子萌发的相同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天,记录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小麦种子的发芽率:A培养皿中的小麦发芽率是34%,B培养皿中的小麦发芽率是93%。
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个培养皿中,A培养皿是 组。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小明应反复做几次实验,取几次实验发芽率的 作为实验结果。
(2)B培养皿中的小麦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种子处于 期而不能萌发。
(3)根据上述实验的方法步骤,小明基本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乐山市区初毕业会考暨高阶段统一招生适应性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病毒非常微小,离开活细胞也能独立生活
B.乳酸菌和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生物,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
C.人类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乳酸
D.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乐山市毕业会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农场温室大棚中安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目的是 ,其原理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提高 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乐山市毕业会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表是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的数据,判断A、B、C分别是
主要成分 | A(克/100毫升) | B(克/100毫升) | C(克/100毫升) |
水 | 96 | 90 | 98 |
蛋白质 | 0 | 8 | 0.03 |
葡萄糖 | 0 | 0.1 | 0.1 |
无机盐 | 1.1 | 0.72 | 0.72 |
尿素 | 1.8 | 0.03 | 0.03 |
A.血浆、原尿、尿液 B.原尿、尿液、血浆
C.尿液、血浆、原尿 D.原尿、血浆、尿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九年级5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小露体检时,发现体内没有乙肝抗体,遵照医嘱及时注射了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其注射的乙肝
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属于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体、控制传染源
C.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控制传染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辖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9世纪著名进化论的建立,提出了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
A.恩格斯 B.列文·虎克 C.达尔文 D.施莱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