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0011  100019  100025  100029  100035  100037  100041  100047  100049  100055  100061  100065  100067  100071  100077  100079  100085  100089  100091  100095  100097  100101  100103  100105  100106  100107  100109  100110  100111  100113  100115  100119  100121  100125  100127  100131  100137  100139  100145  100149  100151  100155  100161  100167  100169  100175  100179  100181  100187  100191  100197  100205  150026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动物类群对应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的匹配,不正确的是(  )
类群主要特征动物
A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钩虫
B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涡虫
C线形动物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有口与肛蛔虫
D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门河蚌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从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植株,到开花、结出种子,完成了被子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既要进行细胞分裂,也要进行细胞分化
B.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包括水和无机盐
C.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蒸腾作用强弱与气孔开闭无关
D.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类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糖类,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
(2)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大量补充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图中的④类和3类食物
(3)某同学为自己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食物包括:米饭、肥肉、鱼肉、虾、鸡汤、东东所设计的这份午餐食谱,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图中2类食物,该类食物可以防治坏血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某同学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从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B.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淀粉酶只对淀粉有分解作用D.唾液分解淀粉不受温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校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学校空地建立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种植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向生态园内移栽花卉时,同学们采取了三项措施:①选择在傍晚或阴雨天进行移栽;②去掉移栽花卉的部分叶片;③让移栽花卉的根部尽量带着一个“土坨”.其中①②措施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③是为了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2)某组的同学把菜豆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萌发,观察发现,第6天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第9天幼叶出现.研究小组的同学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注:横轴表示时间(天);纵轴表示干重(毫克/株)).请你分析回答:
①前6天干重逐渐减少,原因是菜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的有机物.
②从第6天开始,干重开始逐渐增加,原因是展开后的幼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同学们在园内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分别放在等质量的甲、乙两瓶液体中培养(甲中装蒸馏水、乙中装土壤浸出液).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瓶中的植株变化如表:
植株实验前质量/克实验后质量/克生长情况
92116矮小、纤细、叶色变黄
91258茎粗、枝多、叶色浓绿
①比较甲、乙两瓶植株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②小明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回家用土壤浸出液栽培了一株天竺葵,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栽培的天竺葵生长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出现了烂根,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没有及时更换土壤浸出液或没有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无机盐或没有注意通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馒头是用小麦的面粉制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取甲、乙、丙三支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
甲:2mL淀粉溶液+2mL唾液→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乙:2mL淀粉溶液+2mL清水→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丙:2mL淀粉溶液+2mL唾液→100℃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1)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2组对照实验.
(2)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小麦(一种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
(3)制作馒头时,人们常将面粉、水与一种单细胞真菌和成面团,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面团会逐渐膨大、松软.此过程涉及的生物技术是发酵技术(填“克隆技术”、“发酵技术”或“转基因技术”)
(4)小麦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这与根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密切相关,又与细胞内能量转换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构是叶绿体、线粒体.
(6)如图是某植物一昼夜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曲线.在A、B、C、D、E时分别选择一片大小、朝向、叶龄相同的叶,摘下后既放入酒精中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清水冲洗,最后同时比较五个叶片的颜色,其中蓝色是最深的是D时所取的叶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将海洋资源与对应利用方式用线连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你有在菜园栽培植物的经历吗?春天翻耕土地时,经常会看到蠕动的蚯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它们.

(1)观察图1蚯蚓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维持其正常的呼吸,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环带的位置,判断其前端应该是B(填A或B).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通过“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实验观察,发现土壤变得疏松,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图2是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两个对照实验来探究适合蚯蚓生存的环境.
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光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吗?,实验二的变量是水,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4)从动物进化的历程看,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进化的特征有(写出一项)软体动物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进化的特征有(写出一项)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丙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请推测:一段时间后,乙瓶中(甲、乙、丙)的蚯蚓蠕动会明显减弱.
(2)该实验中,甲和乙可为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水,因此可说明:环境中的水能影响蚯蚓的生活.
(3)为进一步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择将甲瓶放在明亮处,那么应将丙瓶放在黑暗处.
(4)若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探究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生存有没有影响的实验:
可以取甲乙两瓶,甲瓶中放入湿润无农药肥沃的土壤,乙瓶中放入湿润有农药肥沃的土壤;放入等量且生活状况一致的蚯蚓.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5)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应让蚯蚓皮肤保持湿润,因为蚯蚓的皮肤具有呼吸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