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0548  100556  100562  100566  100572  100574  100578  100584  100586  100592  100598  100602  100604  100608  100614  100616  100622  100626  100628  100632  100634  100638  100640  100642  100643  100644  100646  100647  100648  100650  100652  100656  100658  100662  100664  100668  100674  100676  100682  100686  100688  100692  100698  100704  100706  100712  100716  100718  100724  100728  100734  100742  150026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生物成分,“A~D”表示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甲,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C]光合作用(生理过程)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注[]中填图中字母代号或序号,其后填名称,以下同.)
(2)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3)文成图中B过程的生物主要是[戊]分解者.
(4)如图能正确反映图中生物甲、乙、丙、丁四者数量关系的是A

(5)如果人类长期、大范围以煤、石油等作为主要燃料,不但会导致温室效应,同时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酸雨,我国酸雨的主要成因是煤和石油等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硫.
(6)如果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的污染,则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2015年3月1日,柴静推出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席卷微博和朋友圈,100多分钟的视频,让我们对雾霾心生畏惧,而又无可奈何.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PM2.5被吸入人体不易被阻挡,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进入肺泡的PM2.5可迅速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颗粒上附着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1)PM2.5随气流依次经过呼吸道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最终进入肺,在此过程中,膈肌所处的状态是收缩(填“收缩”或“舒张”)
(2)肺泡壁和毛血管壁都只有层细胞构成,PM2.5很容易进入血液,再随着血液流经肺静脉,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随后通过血液循环中的体循环运到全身各器官,影响身体健康.
(3)为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在一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不同“采样时段”的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上班时段中午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小)(车流量大)(车流量小)(车流量最大)
第1组19894397
第2组22833898
第3组20864199
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取平均值处理.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小肠具有:①长度一般为5-6米,②表面有小肠绒毛,③有肠腺,④有皱襞,⑤绒毛内有毛细血管,⑥绒毛内有毛细淋巴管等特点.在小肠这些结构特点中,能扩大消化、吸收面积的是(  )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考场上的你,信心满满,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1)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食物中含有能量的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被消化,请参照图1中两种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程度的示意曲线,绘出淀粉的消化曲线.
(3)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在小肠处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有小肠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葡萄糖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下列结构的顺序是⑤④②③①(填写序号).
①主动脉 ②肺静脉  ③左心室  ④右心房 ⑤下腔静脉
(5)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需要在氧气的参与下进行.如图2所示吸气过程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大于/小于)外界气压.
(6)氧气在肺泡处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脑细胞.
(7)最终,在脑细胞的线粒体中,葡萄糖在氧气的作用喜爱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完成下列探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一.如表是某同学探究反应速度与训练次数关系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中测量值为被测者松开尺子后,再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
项目赵一王二李三钱四高五
第一次2526232520
第二次2624202221
第三次2221212029
(1)请在上面的坐标系中,将表中的数据转换成条形图
(2)分析条形图可以发现:训练次数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测量值越小,即人的反应速度越快.
二.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酸雨对辣椒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值为4(用pH试纸测定)的模拟酸雨;
②取两盆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辣椒苗,贴上标签“A”和“B”;  
③每隔一段时间,A盆幼苗喷清水,B盆幼苗喷等量的模拟酸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④定期观察并记录两株幼苗的生长情况.
(3)若A盆辣椒苗比B盆辣椒苗生长状况好,则说明酸雨危害辣椒苗的生长.
(4)若A盆辣椒苗比B盆辣椒苗生长状况差,则说明酸雨促进辣椒苗的生长.
(5)若A盆辣椒苗比B盆辣椒苗生长状况一样,则说明酸雨不影响辣椒苗的生长.
三、寝室中的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干净整洁的寝室与潮湿脏乱的寝室相比较.哪种寝室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一些?为探究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配制好相同的培养基,分别标上甲、乙、丙
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第三步:将甲组培养皿打开后在干净整洁的寝室内放置5-10分钟;将乙组培养皿打开后在潮湿脏乱的寝室内放置5-10分钟;丙组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四步:将所有培养基放于30℃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第五步: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请针对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是甲和乙组实验.
(7)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应该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8)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三步完成.
(9)请将第四步中的内容补充完整恒温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次随机拣拾一张看到的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某种颜色的布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想死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D.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1是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生理活动示意图,如图2是膈的不同状态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经过消化后的物质a是葡萄糖,它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2)图中能与组织细胞、肺泡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类型是毛细血管.
(3)图中b表示气体从外界进入肺泡,此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在此过程中,膈肌所处的状态是图2的乙(选填甲或乙)
(4)经过过程e,血液中的部分液体会流入到肾小囊腔内,该过程叫做肾小球的做过滤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分析下列各图,回答问题([]内填序号)

(1)曲线[②]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消化形成的氨基酸在消化道的小肠中被吸收.
(2)氨基酸吸收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④]右心房,通过肺循环和体循环运到全身组织细胞.
(3)血液进入肾脏后,通过[⑧]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再经[⑨]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是一位同学在观察鼠妇生活时对不同环境下鼠妇数量的统计,于是他对鼠妇适于生活在何种环境下产生兴趣,根据学习的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有可能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2)根据他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①材料用具:多只鼠妇、纸盒、纸板、玻璃板②实验装置: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简略写出实验装置的特点)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在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地点潮虫只数
水泥路上0
水槽边的石头下24
种花的湿花盆底线18
干草地中2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
A3222232212
B17181818181718181918
(5)数据处理:他只做这一次实验有科学依据吗?正确操作应是没有;将鼠妇放在纸盒中央2分钟后,每分钟统计一次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重复几次,取几次数据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类人猿是不能进化成现代人类的
B.人类进化过程中,环境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逐渐增多
D.能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标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