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 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C.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D. 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市的国家森林公园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锻、赤松、山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每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
(1)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
(2)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达到92%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释放O2、固定C02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绿色植物对_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大山雀是山中常见的食虫性益鸟。同学们调查发现,大山雀的食物主要有叶蝉、松毛虫、蝗虫等,天敌主要是蛇和苍鹰。大山雀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4)森林公园里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这是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常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从外形上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B. 脑、脊髓、心脏、肺、血液等都是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
C. 人体有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D. 心脏、肺是胸腔中的重要器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下列关于黄粉蝶和油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油菜与黄粉蝶相比,在结构层次上少了器官
B. 与油菜的根毛细胞相比,黄粉蝶的细胞缺少了细胞壁和液泡
C. 给油菜施用有机肥,是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
D. 油菜能为黄粉蝶提供花蜜、花粉和汁液,但黄粉蝶对油菜的繁殖没有帮助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 一些病毒对人类是有害的
C. 病毒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D. 在生物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地方建起了育苗工厂,让“种子萌发成幼苗"这个过程在车间内完成,根壮苗齐,种子用量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小李参观了某花卉公司育苗车间后,决定自己动手,探究一下"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材料器具:锥形瓶4个、清水、恒温箱,绿豆种子若干(饱满完整有活力)
小李设计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
装置 | 条件 | 温度 | 时间 | 实验结果 | |
① | 10粒 | 干燥、充足的空气 | 25C | 3天 | 0粒萌发 |
② | 10粒 | 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充足的空气 | 25C | 3天 | 0粒萌发 |
③ | 10粒 | 潮湿、充足的空气 | 25C | 3天 | 10粒萌发 |
④ | 10粒 | 潮湿、充足的空气 | 2C | 3天 | 0粒萌发 |
(1)比较①和③的结果可得出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
(2)比较②和③的结果可得出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
(3)比较④和③的结果可得出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___。
(4)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5)小李设计的试验中为何每瓶要放10粒种子,而不只放1粒种子,为什么?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把已经萌发的种子根尖向上埋入潮湿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根尖会弯向下方,这说明根具有的特性是( )
A. 向上生长 B. 向地生长 C. 向水生长 D. 向肥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碘液(碘酒)的是( )
A.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C.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D. 观察草履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吃烘烤后的花生和蚕豆时都要剥“壳”。下列关于两种“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果实的果皮 B. 花生壳是果皮,蚕豆壳是种皮
C. 都属于种子的种皮 D. 花生壳是种皮,蚕豆壳是果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